“你们看这香菇出菇率多高呀,这都是山泉水浇灌的优势啊!香菇不但色香味正,口感还好,每公斤能卖上7.4元至7.6元,还供不应求,不用出家门,就全被商贩抢购一空。”9月27日,辽阳县甜水满族乡河沿村王洪志兴奋地展示着丰收的喜悦。
河沿村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山区自然小村,有 593户1980口人,3000多亩耕地。为在有限的土地上做出大文章,2009年,该村两委会通过市场调研,选定了种植香菇项目。在村干部的积极努力下,一个中央财政投资项目——“食用菌标准化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示范基地”落户该村,现已建成占地80多亩的香菇生产基地。
翻过样子岭崎岖的盘山道,一进河沿村,映入眼帘的就是路旁连片的30多栋大棚。晌午时分,靠近路边的一栋大棚里,村民们正忙着给菌棒注水。
“俺家这大棚 20来天出一茬,一茬还有晾棒时间,不晾棒的话再注水就不出蘑菇了。”李大叔放下手中活,高兴地告诉记者,这茬还有五六天就出蘑菇,然后再有七八天就可以采了。
明媚的阳光照得大地暖融融的。记者随后来到一栋正在采收香菇的大棚里,几个忙碌的采菇女子一边说笑着一边工作,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她们的脸上,随着手起手落,不一会工夫,一筐鲜嫩的香菇就呈现在眼前。记者按捺不住好奇也试着采摘了几个香菇,却发现看起来容易的活到记者的手里却不再那么简单。不仅要时时弯着腰,眼疾手快,采摘蘑菇也是个技术活。“采蘑菇得把这根掰下来,不然的话根就烂里了,下茬就不出蘑菇了,影响产量。”一位采菇大姐告诉记者,采摘香菇得赶时间,不然第二天香菇就散棒了,卖不上好价钱了。
“今年香菇的行情特别好,最好的时候每公斤香菇批发都能卖上10元钱,俺山区人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走出香菇种植示范园,望着远处村民忙碌的身影,山区百姓质朴的话语依旧在耳边回响:“趁着今年香菇行情好,咱得把活儿干精了,让大棚多出些钱,创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