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料、浇水、搭建蘑菇棚架……记者近日走进福建宁德蕉城区八都镇元宝锭,放眼望去,一排排白色钢板建成的 “蘑菇房”鳞次栉比,厂棚内外尽是菇农忙碌的身影。
八都镇元宝锭是福建宁德蘑菇主产地之一,盛产双胞蘑菇,最高峰时种植面积达到500万平方尺。“空山感秋意,野地草棚拥,农夫闹冬闲,菇菌一丛丛”,是当地蘑菇业发展的最佳写照。
“蘑菇种植是八都镇的传统产业,几乎家家户户种植,最繁荣时期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种植户黄邦旺对记者介绍说。当年,种植条件差,菇棚是用竹木、稻草搭建,没有二次发酵技术,菌种弱化,大家抵御自然灾害和防范市场风险能力差,蘑菇种植无效益,许多菇农纷纷转行或外出务工,蘑菇产业曾一度下滑。
提起蘑菇的产业复兴,八都镇镇长缪希崇一度黯然。他告诉记者,资金困难、人力流失、技术短缺三大问题是制约蘑菇产业发展的三大问题。
2007年,八都镇成立金嘉园蘑菇专业合作社,以“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发展名优双胞蘑菇品种,进行立体、反季节周年栽培,实现一年可种植3季,投入一次可连续使用5至10年。
2010年5月,合作社借鉴国内外工厂化栽培技术,首创建设了八座“无硬化彩钢保温板控温出菇房”,将工业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一举扭转了长期依赖草棚生产的停滞局面,将栽培产量提高50-60%,质量提升两个等级。
“去年5月,我投资5万多元建成的2个工厂化菇房,种植5000平方尺的双胞蘑菇,到今年5月采摘结束,单一季蘑菇收入扣除培养料成本后纯收入达4万元,蘑菇撑起了我们的致富伞!现在不少在城里打工的人也回家准备种菇。”黄邦旺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八都镇金嘉园蘑菇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邦贵告诉记者,经过近4年发展,合作社现有生产栽培基地20万平方尺,拥有社员103人,带动社员年均纯收入达7100元,比非社员菇农增收40.8%。而且,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栽培面积185万平方尺,年购销蘑菇1600吨,产值1200多万元。产品远销上海、浙江、深圳、香港等地,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实现农超对接,为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今后如何更好推动食用菌传统产业发展,八都镇镇长缪希崇表示,今年年底前全镇工厂化栽培面积将达60万平方尺,产值达900万元,并带动周边乡镇建设50座菇房;计划新建“无硬化彩钢保温板控温出菇房”300个,年栽培面积达225万平方尺,年生产3个产季,建设形成蕉城区蘑菇工厂化设施栽培示范园。此外,政府将给予专项资金扶持蘑菇工厂化设施栽培,并协调金融机构提供扶持信贷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