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沉痛悼念国际著名真菌学家臧穆先生


    【发布日期】:2011-11-11  【来源】:易菇网
      易菇网讯:2011年11月10日凌晨7时许,国际著名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臧穆先生因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在昆明逝世,享年81岁。臧穆先生一生为我国真菌学研究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为中国真菌学及其相关研究和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仙逝是中国真菌学领域的巨大损失,易菇网携国内外菌物届同仁表示深切哀悼。



      臧穆研究员生平简介
      国际著名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臧穆先生,因心肌梗死抢救无效于2011年11月10日7时在昆明逝世,享年81岁。
      臧穆先生的一生,是认真勤劳的一生,他善于独立思考,才思敏捷,学识渊博,广识同行,为我国真菌学研究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为中国真菌学及其相关研究和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臧穆先生系中共党员,1930年12月28日生于山东烟台, 195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1954–1973年于南京师范大学任教,1973年6月调至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历任该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美国田纳西大学访问学者(1981,1988)。从事真菌系统学、生态地理学、外生菌根及其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曾任该馆馆长、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真菌学会副理事长。主编和编著《中国真菌志》牛肝菌科I-II卷、《中国隐花(孢子)植物科属辞典》、《横断山区真菌》、《中国食用菌志》、《西藏真菌》及《西南大型经济真菌》等专著,发表论文150余篇。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集体,1986)、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两项(1993,1995)、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04)和日本菌学会平塚奖(N. Hiratsuka Award 2003)。他擅长书画,喜欢集邮,爱好古董。
      在真菌系统学与生态地理学领域,臧穆对我国西南高等真菌的许多类群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突破,奠定了我国西南高等真菌研究的基础。主编专著6部,参加主编或编写专著7部;共发表文章150余篇,其中学术论文80余篇。对我国牛肝菌目、蘑菇目、腹菌类和部分子囊菌都有深入的研究,共发现3新属,5新(亚)组,123新种。在分类难度很大的牛肝菌目研究中,通过二十余年的野外观察,注意将形态特征、解剖结构、化学特性与共生树种等相结合,进行系统分类。对我国该目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澄清了许多国内外有争议的分类混乱,发表1新属——华牛肝菌属(Sinoboletus)和4新(亚)组及31新种,揭示了我国牛肝菌目物种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完成了《中国真菌志》牛肝菌科I–II卷编研和出版。部分系统学研究成果已被国内外同行公认并引用,2003年曾荣获日本菌学会平塚奖(N. Hiratsuka Award),国际菌物学术刊物《Mycotaxon》的创始人R. P. Korf教授认为“Without question, Professor Zang stands out as one of China’s most important mycologists, and has a high worldwide recognition as an outstanding taxonomist”。晚年,他与老伴黎兴江研究员共同主编和出版了《中国隐花(孢子)植物科属辞典》(2011)。
      在真菌生态地理学研究领域,他率先论证了我国西南地区环境与真菌演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首次系统阐述了该区真菌区系的特点,充分阐明了我国西南尤其是横断山区是真菌多样性的关键地区,有突出的南北、寒热成分兼聚的钤记;最早提出了我国真菌的地理分区;揭示了大量共生、腐生真菌的特殊分布规律,如发现松茸类真菌不仅与松属植物共生,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形成和抬升中,还与我国特有的高山栎形成共生互惠的菌根关系,并在协同进化中逐渐演化出了新的种类。在研究东亚虫草属(Cordyceps)真菌中,通过多年野外实地观察、对昆虫寄主的比较和子座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研究,发现我国西南高山地区是虫草的一个重要分化中心,先后发现虫草属的6个新种。研究成果除被国内同行引用外,也被虫草专家日本的清水大典认可,并在其世界性专著《原色冬虫夏草図鑑》中引用。
      在外生菌根菌的调查、筛选及造林应用研究方面,他与中国林科院郭秀珍研究员合作,作为项目主持人之一,在1986–1990年间对云南主要林区的外生菌根菌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从500余种担子菌中,经菌种分离、接种培养,初步获得76种菌根菌菌种,最后筛选出12种优良菌种用于菌根育苗,在重要经济树种云南松和桉树菌根育苗、荒山造林方面作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高了苗木移栽成活率,缩短了树苗的蹲苗期,为我国西南大面积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开辟了新途径。该项成果获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2)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3)。作为上述研究的继续,臧穆与澳大利亚森林研究所所长N. Malajczuk教授合作开展了“云南桉树菌根育苗造林研究”(1990–1993),并参与了“中澳合作ACIAR项目”(1996–1998)的研究工作。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在臧穆研究员的带领下,组织年轻人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对我国西南不同植被与地域的真菌、地衣和苔藓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考察和采集,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标本,创建了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作为该馆馆长,律己力行,对标本广采博藏,他自己已采集标本真菌13800余号、苔藓24500余号及地衣1000余号。除长期重视国内标本的采集外,他还不失时机地多次利用在国外访问之机,收集国外标本和文献资料,并强调与国内外有关标本馆的标本交换。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建成一个馆藏有真菌、地衣及苔藓共15万余号标本的隐花植物标本馆。该馆已广泛接待国内外同行或查借标本或交换标本,对研究、认识和开发利用我国西南丰富独特的隐花植物资源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对此,著名真菌学家F. Oberwinkler教授曾给予高度评价:“We highly estimate your merits in founding and developing the Cryptogamic Collections in the Botanical Institute of Academia Sinica in Kunming. This herbarium …… is not only of highest importance for Yunnan and China, but also documents the huge diversity of cryptogams in the region. …… the Cryptogamic Collections of your institute are of special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我国是一个食用菌生产大国,食用菌出口创汇极为重要,在出口时,食用菌产品上必须附有可靠的科学名称。我国民间食用菌种类极为繁多,由于产地不同,常常出现异物同名或同物异名的事件,影响国际商品交流,故亟需正误纠讹。臧穆多年致力于我国食用菌及药用菌的调查、核实及考订工作,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也有效地促进了真菌资源的利用。他对中国药用菌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继后又考察研究了肉球菌等药用菌,并对兰茂所撰《滇南本草》中所记载的菌药进行了考证。经过多年调查、研究与实考,编写了真菌及地衣药物,载于吴征镒主编的《新华本草纲要》第三卷(第730~763页)。该书于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集体奖)。
      臧穆研究员与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芬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同行开展了广泛地国际合作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1980年以中国科学院科学代表团成员身份访问日本,继后连续与日方多单位开展了合作科学研究。如与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植物研究部合作,进行了“中国西南地区真菌和植物多样性考察与研究”(1993~2000),双方不仅在真菌学和植物学各领域开展了持续的野外考察,共同发表了20余篇研究论文,更由于日方近二十个高校或研究所的同行都参加了该项工作,因此与他们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这些国际合作项目,将随年轻同行的成长而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国际合作项目,为11人次提供了出国深造的机会,3人先后在加、德、法获得真菌学专业博士学位,1人在美获得硕士学位,其他青年学子通过在国外进修、查阅资料及模式标本,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为在我国西南开展真菌系统学、菌根学、真菌化学等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臧穆教授的逝世,是我国真菌学研究领域及其科技事业的一个重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老学者、诚挚的良师益友。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臧穆先生的崇高品德、献身精神和优秀的学术品质,坚持学术思想的独立性,海阔包容,为发展我国真菌学研究,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臧穆先生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
      讣告
      我所退休职工、中共党员、研究员臧穆同志,因突发急性心肌梗塞,于2011年11月10日上午7:00在家中不幸病逝,享年81岁。
      根据家属意愿,定于2011年11月12日上午10:00在昆明市油管桥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请生前好友及同事前往吊唁。
      对臧穆同志的不幸逝世,全所职工表示沉痛的哀悼!
      特此讣告。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1年11月10日
      (联系人:组织人事教育处张全星,(0871)5223006-805,13888517386,zhangquanxing@mail.kib.ac.cn)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