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专家、我国著名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专家曹德宾
![](http://www.chinamqs.com/file/upload/201111/07/11-40-51-55-1.jpg)
图为曹德宾近照
食用菌产业不仅操作技术简便、投资少、见效快,而且是带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2200多万吨,总产值将达到1500多亿元。食用菌在我国很多市县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项目,在服务“三农”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食用菌生产大省,山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多年来一直坚持把食用菌作为深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来抓,并大力实施食用菌优先发展战略,使产业显现跨越式发展。
为了全面了解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的现状、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以及有机食用菌产品的发展情况,近期本网记者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专家、我国著名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专家曹德宾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者: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指导食用菌生产的科技工作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情况。
曹德宾:2010年,山东省食用菌总产量近250万吨,同比增长21%;产值160亿元,同比增长29%;据省食用菌工作站调查,一个300平方米的菇棚,一年的纯收入可达2.5万元以上,投入产出比高达1∶4~1∶8,单位面积产值大大高于 粮食、蔬菜等传统作物,此外,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农林资源的再利用和推动循环经济开辟了新的模式。
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140多个农业县市区的食用菌生产均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有70%的县市区作为重点项目发展了食用菌生产,35%的县市区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全省内食用菌产量超过20万吨的区级区划一个,达到10万吨的县市区有11个,达到5万吨的有17个县市区。食用菌主产县市区基本实现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是“供种供料、技术指导、病虫防治、市场销售”的“四统一生产模式”;现在,已有市级龙头企业近百家,省级龙头企业20余家,带动了上千个食用菌生产基地、上万家食用菌生产农户。
记者:正如您所说的,近几年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得非常之快,那么在产业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当地食用菌产品的整体质量安全状况又如何呢?
曹德宾:质量安全,应该是两个概念,比如,消费者看中的质量,首先是表面商品观感,也就是商品的外观质量,这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所谓的内在质量,说到底,一般消费者对食用菌的内在质量多是凭宣传材料或者标签说明,并无正规的检验手段和条件;而食用菌的安全问题,也就是其产品的内在质量问题,只有相关监管部门才能掌控和监督。
说到山东地区的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我以为,总体而言尚不太乐观。
据调研了解,山东地区食用菌总体的商品外观质量,可与国内多数企业的产品相媲美,这是有目共睹的,尽管生产手段、措施以及技术水平不尽相同,但是,总体外观质量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反季节产品,多数企业的产品处于中上游水平,令人欣慰。但是,据了解,某些单位的生产和管理手段,却是令人难以高兴起来,比如,有的为了保障发菌的成功率,在基料内添加某些高残留的杀菌药物,有的为了延长鲜菇的货架寿命,喷施某些保鲜药物等等,该类药物的残留,给产品留下了难以消除的质量安全隐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把本来“绿色、健康”的食品变成了有毒食品,令人遗憾。
补充一点:是不是不使用上述药物,就不能做到保障发菌和鲜菇的保鲜?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有很多的技术手段可以达到上述目的,只是生产操作需要谨慎、管理措施更要仔细而已。也就是说,仅仅增加一点生产成本,即可还食用菌“绿色”的本来面目,我们期待着改观,我们期待着企业能够从大局利益改观,我们期待着各生产单位能够着眼于食用菌大产业的角度而改观。
记者:为了保障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成为重中之重。作为生产一线的专家,您认为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业内企业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以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管。
曹德宾:第一,改变观念,严格执行相关标准。企业建立之初,往往执行相关的操作规范相对严格,一旦产品合格,或者看到别人标准较宽,自己也就逐渐放松要求,慢慢由自觉执行标准规范变为放松、放宽,这是多数企业不能继续保持产品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站在发展“有机食用菌”的高度。有机食用菌,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生态食用菌的必由之路,尽管我们现在“绿色标准”尚不普及,但是,企业要发展,必须有发展的眼光、站在发展的高度,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否则,被行业所淘汰、被社会所淘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为其落脚点本来就不踏实。
第三,建立企业自己的检验检测平台。一个企业,一个新兴企业,没有自己的检验检测平台,对自己的产品没有预先监测,就难以做到心中有数,所谓的生产只能是盲目的,所谓的标准只能是稀里糊涂。只有自己对产品进行预检测,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
第四,主动接受相关监管机构的检验检测。企业与监管部门,不是老鼠和猫的关系,更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企业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企业更高标准的要求自己、更好地促进生产的一种监督与促进、提醒与建议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企业必须将自己自觉的置于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督之下,以确保产品的最高合格率、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度,以此来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
记者: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意识的增强,有机食用菌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青睐,然而由于当前一些业内企业对有机食用菌产品的相关知识还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只能“望洋兴叹”、错失良机。作为我国著名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专家,您认为我们的企业应该如何发展有机食用菌?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曹德宾:有机食用菌,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标准体系,在符合有机食用菌生产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国内或国际有机食用菌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出来的、经有认证资质的独立权威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允许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食用菌子实体及其相关加工产品。有机食用菌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都必须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进行,也就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即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产品,同时还必须经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审查。
虽然对有机食用菌的研究较少、产业起步较晚、目前生产规模和产品数量都很小,但是它却代表了有机农业的发展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机食用菌产业必定会有无比光明的市场前景。
从目前情况分析,制约有机食用菌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二点:
第一,软件问题,即生产经营者的思想观念。我们希冀借助于我国快速合理增长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通过报刊书籍以及媒体的宣传和有关部门的推动,使生产者及经营者的观念在短期内予以改变;由此思想指导全盘的行动,我们的有机食用菌产业发展就会顺利得多。
第二,硬件问题,即有机食用菌生产所需的原材物料等物质因素。有机食用菌生产所用原材物料,必须是原生态或有机农产品的副产品,该类原料(或产品)来源尚少、价格不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有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我们希望:在继续保护性利用原生态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国家进一步发展有机大农业,使有机原料的来源会得到快速增长,此其一;其二,借助于我国雄厚的科研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研制出代用原料,从而消除诸如农药残留、转基因等成分,为有机食用菌获得足量的原料来源。
通俗地说,有机食用菌产品数量很少的根本原因无非有四点:一是生产过程不符合常规生产要求,拒绝使用任何化肥、农药等;二是环境限制。由于我国食用菌生产已经延续数十年,生产环境的日益恶化,导致病虫基数高、药肥残留高,因此,要进行有机食用菌的生产,技术难度相对较大;三是由于缺少相应的肥料等辅料的加入,栽培基质的营养较为缺乏,故此产菇量偏低;四是生产有机食用菌,拒绝使用转基因基质材料,包括菌种、原料、辅料等,而使用天然材料,由于原材辅料资源的匮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机食用菌的发展。
记者:据我们了解,您的又一力作《有机食用菌生产》一书将于今年出版,请简要介绍下这本书的一些情况。
曹德宾:针对上面提到的一些情况,我在2010年开始编写这本《有机食用菌生产》,预计今年出版,希望能给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真诚希望广大业界同仁对这本书提出批评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