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9月26日讯 这几年,原先被农民付之一炬的稻草,在南陵成了抢手的好东西,不少农户往往稻子还长在田里,稻草就已被人先付定金预购了。随着需求的逐渐扩大,连周边农村的稻草也抬高了身价。
这些变化源自一个产业的拉动。1994年,南陵农民引进蘑菇进行种植,经过10多年的发展,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种植面积由最初的几十平方尺发展到现在的1300万平方尺(袋、棒),其中双孢菇种植面积达1200万平方尺,成为全省最大的双孢蘑菇种植基地,蘑菇鲜货在苏、浙、沪及本省周边大中城市市场占有率已达30%以上,尤其是南京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南陵农民带来直接效益4000万元。
食用菌产业的异军突起,还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南陵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但多年来,稻草却一直被当地农民视为废物,往往被付之一炬。自从食用菌产业形成气候后,昔日的“废物”摇身一变成了紧俏资源。去年以来,南陵县共建有蘑菇大棚1300个,平均每个大棚消化稻草500担,按目前市场每担稻草收购价12元计算,全县农民因此可增收780万元。
食用菌收获后,作为培养基的稻草有着丰富的营养,是极好的有机肥源,可用来为农田施肥,大大增加土地肥力,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减少农作物的化学残留。食用菌加工后的下脚料,经处理后可作水产和畜禽养殖的饲料添加剂,而畜禽的粪便又可以用来栽培食用菌。食用菌的栽培废料又可用于生产沼气。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南陵食用菌产业形成了生态产业链条,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据统计,目前全县已有1200多农户从事蘑菇产业,户均增收超过1.5万元。食用菌产业因此被南陵老百姓誉为“富民工程”、“环保工程”。(魏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