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宇是北京市昌平区长陵镇慈悲峪村村民。在当地,种植板栗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但是这些年板栗价格偏低,前些年每亩板栗只能收入几百元。看着满山的板栗树但赚不到钱,他都有砍掉板栗树的念头。但昌平区科协引进的一件“秘密武器”不仅让张连宇每年能赚十多万元,还吸引了不少北京城里人来体验昌平当地的乡土风情。
这件“秘密武器”就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王贺祥教授为昌平区栗农们送去的板栗菇。板栗菇学名叫灰树花,说来也真是“新鲜”:首先,这菇肉质柔嫩,味如鸡丝,脆似玉兰,比起“菇中之王”香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再者,板栗菇的培养料就地取材,用的就是修剪下的板栗枝杈和树叶,成本低又环保;还有一“新”就是种板栗菇不占半分耕地,在栗树下挖个几十公分深的长方形沟,沟上再搭个半米高的塑料棚子,这袖珍菇棚就成了。
在长陵镇,王贺祥教授的名气非常大,被当地人戏称为“蘑菇王”。2009年,作为北京食用菌协会会长、北京市科协“科技套餐配送工程”专家组组长的王贺祥教授,针对昌平区板栗种植和市场现状,开始在昌平、怀柔和密云大面积推广“山区板栗蘑菇林下仿生态种植技术”。
王贺祥不仅给当地农民上课讲解种植栗树菇的理论知识,还亲自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实践操作。这一新技术在专家的精心指导和政府的关心帮扶下,受到了不少农户的青睐。
板栗菇的推广只是王贺祥教授十五年如一日服务三农、服务基层的一个缩影。1996年王贺祥参加科技下乡活动,看到菇农生产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导致种植失败,“我觉得他们特别需要科技。”这些年,王贺祥的足迹遍及京郊十余区县的食用菌基地。只要到田里,他就和农民一样,一脚水一脚泥。下乡实地勘查、向农户赠送书籍和光盘、与食用菌基地人员座谈交流,这已是稀松平常。王贺祥和农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菇农们不仅把他当成技术指导者,更是把他当作知心人,凡是种植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贺祥。
“常打开菇棚通通风,空气流通二氧化碳浓度就低了,板栗菇的子实体就不会畸形和那么小了”,像这样在菇棚、田间答疑解惑,王贺祥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了。
王贺祥总想尽己所能为农民做得更多更好。从食用菌种植技术推广到产业管理销售模式,他总是考虑周到。在北京美佳兴业食用菌基地,他为周边农户和该基地牵线搭桥,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农户提供技术保障,并且解决了散户的销售难问题,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此外,王贺祥还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他在京郊推广防虫网、黄板、杀虫灯等技术,促进了绿色健康食用菌的发展;在平谷区京东大溶洞,食用菌的采摘与逛桃园、游溶洞成为当地的一大旅游特色。
据昌平区科协介绍,为发展林下种植经济,扩大果农增收致富渠道,北京市昌平区从2009年开始,在黑山寨、下庄地区试点推广栗蘑种植,生产者购买食用菌袋,由区财政给予每个1.8元的补助,农民自己只需出0.7元。新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近两年来,昌平栗蘑种植规模达到了100万袋,栗蘑鲜菇总产量达40万公斤,农民增收800万元。
“只要我的技术能够让农民实现增收,我比什么都高兴。“王贺祥教授最后说。
王贺祥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学系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食用菌学的教学和食用菌保鲜加工及大型真菌中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