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了一年多时间的假麦麸事件发生在以满堂客家大围闻名的韶关始兴县隘子镇,由于镇里林多地少,当地不少村民都以栽培香菇养家糊口,菇农官国增就是其中的一个。
靠着苦心经营、省吃俭用,家里只有3分地的官国增在2010年终于把他的香菇栽培规模发展到了5万多筒。那年1月,同镇的菇农谢文增找到了官国增,以72元每包的价格兜售栽培香菇用的麦麸,官国增动心了。“我们平时的麦麸都是在韶关买的,每包价格要76元,加上运费,要80元每包,而谢文增卖的麦麸不仅价格便宜,还可以送货上门,于是我一次买了一百多包。”官国增告诉记者。
买回麦麸后,官国增按照惯例将麦麸配上白糖、石膏和木糠等原料做成了菇筒,可是春节后,他发现菇筒的颜色淡红发白,而且菌丝也很细。当时,官国增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也并没上心,只怀疑是气候问题,可是到了月底,他发现菇筒变黑了,还有发酸的味道,他终于心慌了。
官国增找到了其他菇农合计,发现全镇150多户菇农中有108多户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而这108多户都从谢文增家三兄弟手中买过麦麸。菇农们把买来的麦麸倒在水中过滤,吃惊的发现,水的底部居然沉淀着不少泥沙。
眼看着一年的希望化为了泡影,当地42名菇农围聚镇政府,投诉他们从经销商那里购买的伪劣产品,高呼要求镇里出面帮他们追讨巨额损失。
县、镇两级政府紧急开会研究对策,公安、工商、农业等多各部门的调查取证工作也随即展开。有关部门摸查后发现,谢氏三兄弟只是中间商,隘子镇11个行政村共有108户菇农通过谢文增三兄弟介绍,从全林淼经营的江西赣州全力食用菌厂购买麦麸共计8789包,而全林淼的货又是从安徽商人马超那里买来的。
截至2010年3月1日,菇农已使用了5818包制作菇筒进行生产,掺假麦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9万元。
由于事态严重,始兴公安局迅速立案,赶赴江西赣州,将闻风而逃的全林淼抓捕归案。随后又赶赴安徽蚌埠市怀远县抓捕另一疑犯马超,可是马超的工厂已经人去楼空。
隘子镇派出所所长徐德亮告诉记者:“为了帮助村民尽快追回赔偿,我们一边几上安徽,追捕马超,一边协助菇农,在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对相关责任人的资产进行了查封。”今年8月30日,东躲西藏的马超终于归案。经过努力,相关责任人都退回了不当得利,并对菇农做出了总额78万元的补偿。日前,所有补偿已经全额发放到菇农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