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常山县位于浙江省的最西部,处于闽、浙、赣皖四省交界的钱江源,被称之为浙江的“西藏”;四川省青川县的马公乡,由于地势偏僻,被称之为青川的“小西藏”,一场特大地震,让两地人民心手相连。12月2日,广元市“感谢浙江 感恩援建”采访团来到美丽的常山县,采访了常山县代县长,衢州市援建指挥部指挥长毛建国,了解了食用菌生产援川创造“衢州援建模式”。
震后,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决策后,浙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以赴对口支援青川县灾后重建,衢州市对口支援该县马公乡。为了帮助马公乡村民的早日脱贫致富,衢州市援建指挥部提出,要把衢州发展效益农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借鉴到马公,真正做到科学援建。
“衢州的江山市食用菌栽培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以江山白菇(金针菇新品种)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江山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村支柱产业, 2008年“江山白菇”种植量已达2.1亿袋,占食用菌栽培总量的68%,仅此一项年销售收入就近10亿元,农民增收近4亿元,江山白菇是全国名牌农产品、浙江省十大名菇。我们援建指挥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借鉴衢州发展效益农业的做法和经验,将这一产业引进青川,帮助青川老百姓恢复产业发展。” 毛建国介绍说。
2009年8月,衢州援建指挥部聘请的两名江山白菇种植能手抵达马公乡。
但是,由于马公乡境内山峦叠嶂,森林覆盖面积大,平整耕地极少,既无板房资源、又没有搭建板房的土地,特别是交通不便、产品运输销售困难很多。为此,在省指挥部、青川县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该指挥部通过“借地发展”的形式,以“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在桥楼乡建立了“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栽培技术培训基地,当年种植江山白菇20万袋,为马公乡培训种植人员数十人。
“江山白菇”的引种成功,为灾后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成为马公群众增收的致富路。
“借地发展”、“板房综合利用”、“下山异地脱贫”、“新农村建设”,组成具有衢州特色的产业援建模式。
“灾后重建取得很大的成绩,群众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我们欢迎大家经常来我们这里走走,多交流交流,我们也将继续支持和帮助马公人民的发展。共同为我们的第二故乡多出一点力。” 谈到马公的未来,毛建国激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