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东至县食用菌产业步入春天


    【发布日期】:2012-01-14  【来源】:池州日报  【作者】:姚超 汪德庆

    安徽省东至县食用菌产业在兴盛之后也遭遇了“瓶颈”期,2008年的特大雪灾,让食用菌产业的“瓶颈”更加凸显。三年来,该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食用菌产业正步入春天。

    一场雪灾 食用菌产业遭受重创
      2008年,一场大雪压倒了全县90%的食用菌生产大棚,也打垮了许多菌农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一年辛辛苦苦种菌,到头来还不如一年务工的收入。”许多菌农纷纷弃菌务工。
      据该县科技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7年,全县15个乡镇有14个、116个行政村、3500户从事食用菌种植,拥有12个食用菌技术研发中心,产生了一批食用菌生产重点乡镇、专业村组和种植大户。全县生产食用菌达到7000万袋,产值达1.8亿元,跃居全省食用菌生产大县,主导产品毛木耳的产量更是达到了全国的6%至10%,该县被授予“安徽省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等称号。
      红红火火的食用菌经济为何经受不住一场大雪的考验?“其实,食用菌产业遭受重创关键在于:缺乏一级菌种的生产能力,从外购入的一级种由于原产地与东至县的气候差异,加上母种质量的良莠不齐,投入生产后食用菌的产量、质量无法保障;品种单一,生产场地设施简单,加上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等上涨……食用菌‘瓶颈’日益凸显。”

    项目支撑 产业发展渐显成效
      “我们现在的工厂化栽培,全自动化温湿调控,50天就能够实现一个周期的生产。”兴农菌业负责人曹立争介绍道,传统的生产方式几乎一年才能实现一个生产周期。工厂化生产的产量是传统方式的6至7倍,更能集约用地;不受气候影响,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波动多产或者少产。在上马工厂化生产线时,兴农菌业就果断地选择了市场前景较好的珍稀品种———杏鲍菇。兴农菌业工厂化栽培杏鲍菇基地只是东至县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成果的一个缩影。
      科技部门调查显示,同样一亩田,种植食用菌比种植传统的农作物效益要高出数倍;东至县生产食用菌的基础、环境、技术等都有着较强的竞争力。2008年,东至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出台《食用菌产业化扶持办法》,通过政策扶持推动食用菌发展产业化、现代化。当年就拿出100万元帮扶食用菌产业发展,并争取科技部的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在该县实施。
      2011的11月,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三年来,在项目的带动下,东至食用菌发展获得重大突破:菌种繁育能力显著提升,具备一级菌种繁殖能力;单一品种结构得到改变,珍稀品种数量增加;新上加工项目,加工转化率提高到30%……与此同时,传统食用菌品种———毛木耳生产也获得突破:兴农菌业承担的科技部“棉秸屑食袋载毛木耳产业化”项目通过验收。

    转型升级 期待更多政策扶持
      2008年以后,东至食用菌产业一直处在艰难的恢复、徘徊、缓慢增长的状态。2011年,该县食用菌产量达到7000万袋,毛木耳比重由90%下降到70%,相对应的是杏鲍菇、灵芝等珍稀品种上升到30%;年繁育和生产优良一级种能力达到4000支,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00亩。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东至县食用菌产业在走过严冬后取得的不菲成绩。笔者在走访中发现,该县食用菌转型升级发展空间很大,但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工厂化栽培投入大、科技含量大、回报高。”曹立争告诉我们,一期工程已经投入了1500万元,要达到日产10吨的规划目标,资金对于兴农菌业而言将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对于其他的非工厂化栽培的菌农而言,掌握引进珍稀品种的技术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论是改变生产方式,还是更新品种,最关键的还是要延伸产业的链条,增强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县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相对于生产而言,产品研发、品牌开发、生产加工、市场开拓,有着更广阔的的产业转型升级前景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