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俺家的菌种出菇慢,量还少?”青岛即墨七级镇的食用菌企业天农鸿园经理王秉鸿,为这问题在百度搜索了很久,都没得到满意答案。
“一进你这车间就发现个问题,你看这片菌种都被日光晒着,没窗帘怎么行,菌种储藏最忌讳日光照射,”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王贺祥一语道破谜团。
七级镇号称蘑菇之乡,经过几年努力已发展到3000多亩的规模,但蘑菇带来的难题也不少。来自李沧区的业户王岁德的香菇棚里,上万根菌棒已冒出星星点点的菇朵,他投资200万元承包了十多个食用菌冬暖大棚,原本指望靠先进的设施大赚一笔,却在生产过程中频遇难题。
王岁德的难题在七级镇十分普遍。去年以来,该镇计划为所有冬暖棚都配备智能化喷淋系统,实现增产40%,“就等着产量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没曾想规模大了,技术问题也多了,”镇长江联军介绍,“食用菌生长对温、湿度的变化、控制要求精细,并且不同品种也有不同要求,这颇让当地菌农无所适从。”
七级镇政府一班人认识到,“求援”科技,才能为食用菌产业打开上行通道。经过多方努力,七级镇食用菌产业基地终于与中国农业大学 “联姻”成功,一拨一拨的大学教授们给农民带来了希望。
“老王,花这笔钱不心疼吧?”“哪里,食用菌育种对环境洁净要求极高,现在,再不用像过去在布袋子里摸索着种菌种了!”在王教授的建议下,王秉鸿在天农鸿园建起了菌种育种车间。“你这台菌种装袋机一小时能装多少?”“1500袋吧,还得眼疾手快,要不袋子装破了。”“产业规模一扩大,两台机器就不撵活了,应考虑换全自动设备,菌种改用瓶装,那产量就大了!”……王教授与王秉鸿的对话为他解开了一个个难题,两人身边,也围满了陆续赶来取经的菌农。
技术难题解了,镇长江联军也放下了一块心头大病,下一步,镇上准备帮助农民们解决资金难。“如果这个难题也解决了,那"蘑菇之乡"就实至名归了”,江联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