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农历正月初八。
虽然已经正午12时了,河南省长葛市石象乡连庄铺村的赵记中、张玉香夫妇还在自家的大棚里给蘑菇浇水。
“我们过年基本上没咋歇,每天都要在这儿忙上好长时间。”68岁的赵记中笑着对记者说,“这边是头茬儿蘑菇,那边是已经采过的。”
站在蘑菇大棚里,记者与赵记中攀谈起来。从赵记中的话中,记者得知,他种蘑菇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种蘑菇的历史,还要从赵记中20多年前在郑州加工床具开始。
“那时候,省生物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生在我们那儿打床,我连夜给他打好了,算是认识了。”赵记中说,“过了几天,他说他们那儿有个种蘑菇的培训班,要介绍我去学半年。”
在郑州上完培训班后,赵记中便回到了老家,开始在村里种蘑菇。这一种就是20多年。20多年来,赵记中不仅通过种蘑菇养活了一大家人,而且带动周边部分群众加入到蘑菇种植的队伍中。
看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蘑菇,赵记中笑着说:“原来‘万元户’还叫得很响的时候,我们种蘑菇一年就成了‘万元户’。”
虽说是春节,但对于赵记中、张玉香夫妇来说,这几天跟平时没有太大区别。一接到电话,他们就连忙把长成的蘑菇收一收,送到许昌市区的商场、超市里,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
不过,这两年,赵记中、张玉香夫妇种蘑菇的数量越来越少,从最多的近2万公斤减少到了现在的六七千公斤。
说起种蘑菇数量减少的原因,赵记中说,现在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外面做生意,他们老两口儿要帮助照看年迈的母亲和几个孙子,时间和精力都不够用。
“俩孩子不想让我们再种蘑菇了,想着每个月给我们点儿钱,让我们专心带孩子。”赵记中说,“可是我们想,自己现在干点儿,够自己日常花销,不能给孩子增加负担。”
记者看到大棚入口处放着煤炉和锅碗瓢盆,赵记中说平常他们就在大棚里吃住,这样方便蘑菇的种植、采摘和销售。
“过年那几天,我们就不在这里吃住了,都回村里的新房子里。”赵记中笑着说,“我们这儿人好治安也好,没有偷东西的,啥东西放棚里都可以放心。”
走出蘑菇大棚,外面阳光正好。“现在,我用的种子都是直接从北京的研究所寄来的,然后自己培育,再提供给周边种蘑菇的。这不,你看那边的几户都是我们为他们提供蘑菇种子。”张玉香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大棚笑着说。
告别赵记中、张玉香夫妇,记者仿佛听到背后的蘑菇大棚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