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金针菇……在省会桥西蔬菜批发市场里,各种各样的菌类被整齐划一地包装在设计精美的纸盒里,显得格外惹人注目。批发商告诉记者:“石家庄市供销系统组织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食用菌质量提高规模扩大,同集团化的合作社打交道方便多了!”
省委研究室对灵寿县供销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探索进行了调研,省领导对于这种创新经验也给予了肯定。
灵寿县狗台乡南朱乐村参加合作社的农民高兴地说:“合作社将咱生产食用菌的农民组织起来,扩大投资、提高质量,共同面对市场风险,让我们既多挣钱又很省心。”
让人眼前一亮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基地,这在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情况下是不敢想象的
记者驱车来到了灵寿县狗台乡南朱乐村,灵寿县冀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映入我们眼帘,大院内的墙上挂着几块亮闪闪的牌匾:供销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特色专业村.……这些荣誉,更加激发起了我们的好奇心。
我们见到合作社理事长、村主任李俊久的时候,他正在拌料房里和员工交流种植技术。他热情地带领我们走进恒温养菌房,参观蘑菇生产全过程。
置身养菌房,感觉温暖如春(温度控制在摄氏20度至摄氏25度),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已经成型的杏鲍菇争先恐后地从培养基里探出身子,像是一支支头顶灰色帽子的球棒。这些顽皮的“小家伙”,看着并不起眼,却能给村民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以我们参观的7个出菇房为例,每天可出菇两吨,平均每斤可赚七八元钱,整体效益很可观。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下,从开始装菌包到采菇,整个过程仅需55天。另外加上标准化的生产设备,又可以保证一年四季都能正常生产。
这里的屋顶和地面都铺设了保温材料,菌房里和走廊里都挂着温湿度计,李俊久指着菌房感慨道:“像这样规模的基地,一家一户根本就无法建立起来。除去资金和市场开发销售不说,单是技术这一项门槛,就令村民望而却步。”“这样的基地全村总共有3个,分别生产茶树菇、杏鲍菇、金针菇,每天往石家庄蔬菜批发市场送60吨蘑菇。”李俊久如数家珍般告诉记者。如此说来,省会市民餐桌上的菌类食品,很大一部分都是从这里运送来的。
从单打独斗到团结协作,规模扩大了、风险降低了,省心了、更挣钱了
灵寿县供销社理事会主任时兵江在谈及专业合作社的种种好处时,有些动情地说道,以前单个农户“单打独斗”式的传统生产方式,就好比汪洋大海之中的“一叶孤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浪潮中,很容易就会被“雨打风吹去”,而农业合作社这种生产形式,能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并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这样就能有效降低农户的经营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就拿培育蘑菇的原料来说吧,以前用的是从新疆远途运回的棉籽皮,一吨的成本是2000多元,现在用的是以木屑为主的原料,每吨成本只需200多元。仅此一项,每户每年就多收入两万多元。蘑菇培育要求恒温,以前每户农民只能在冬天生产一季,现在有了恒温的养菌房,一年四季都能进行生产培育,而且已经形成产业链,培育蘑菇剩下的培养基还可以喂猪,经济效益得以大大提高。说完这番话,时兵江主任又特别告诉记者,整个生产过程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做到了与污染源的“零接触”,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在采访过程中,南朱乐村村民孙庆菊碰巧路过,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她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以前自己干,产量总上不去,销路也不好打,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加入了合作社,操心少了,收入反倒提高了。”是啊!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大规模生产避开了“单兵作战”的风险,便于分工协作,在生产技术上有保障,生产程序化、系列化了,成本降低,市场扩大,价格相对稳定,收入自然提高。合作社的专业化、特色化生产优势,在实践中得到彰显。
南朱乐村的蘑菇养殖不仅富了本村村民,还带动了邻村村民致富,在谈及此时,苏凡同村的史玉芳喜笑颜开地说:“我家也入了股!以前种蘑菇全家都忙,现在我一个人来干这活儿就行了,还不用自家拉出去卖,比单干时全家人挣钱还多。丈夫孩子又能去其它地方干活儿,这样家里就有好几份收入呢!”在这里工作的许多村民都在农业合作社入了股,年底还可以分红,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据了解,冀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15户,辐射15个乡镇120个村,带动种植户4500户,年助农增收5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