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202/09/09-12-52-24-8548.jpg)
湖北日报讯 记者包东喜
编者按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相依相生,互助互长。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波特通过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存在各种产业集群。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也证明产业集群兴起是区域提升竞争力的必要途径。今起,本报推出“先锋产业集群”专栏,扫描我省产业集群中的先行者,报道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和路径。
“香港特首曾荫权订了好多箱随州三友香菇做礼品哩!”这则信息让随州人为自家的山里货骄傲,更鼓舞了随州食用菌产业群发展的信心。
可别小看了山里货!2011年,随州累计实现外贸出口89951万美元,出口总值位居全省第4位,其中,食用菌占了半壁江山。
品牌打造之路
回溯随州食用菌产业群的形成,不难发现,一个产业的兴盛,总离不开创新、艰辛、销路几个要素。
华中农业大学杨新美教授是随州倍加敬重的人。他于1978年在三里岗深山里开始的一个科研项目段木香菇,让随州人受用至今。有了技术,找不到市场,产业是万万发展不起来的。敢做敢闯的二里岗人凭着对市场最基本的感觉,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祖国经济最前沿广州,从提篮叫卖街头,开始一步步打开市场。“我第一次拖着半麻袋香菇,混上火车,到广州街头一下子卖掉,赚了33.5元,那个高兴啊……”回忆起初闯广州的岁月,裕国菇业老总雷于国感慨不已。距离那个日子30年了,他的企业去年出口创汇7500万美元。“敢闯还得会学。”三友公司副董事长吕华雷回忆:二十多岁时,他和很多村民一样,走村串户帮外省的一家出口企业收购香菇。“我们辛辛苦苦收购的香菇,被送到沿海,贴上商标,就成了人家的产品出口了。当时心里很不舒服,贴上那么个小纸条,就卖出高于我们多少倍的利润,而我们只能换取微薄的血汗钱……”2001年,雷于国率先成立“裕国”,随后,几个不服气的收菇人继而共组“三友”,开始自主品牌的打造之路。
产业集群形成
产业群的形成,市场成型是基础,执着发展是助力。雷于国分析,随州食用菌发展得早,出口市场很稳定,这让他们有更多精力研究市场需求,并对应需求发展产品。
随州食用菌起于香菇,30年不断发展,品种已发展到黑木耳、双孢菇、巴西菇、白灵菇等20多个品种;香菇种植起于三里岗镇,如今却是“村村办菇场、家家种香菇”,种植范围覆盖全市90%的乡镇;最开始,人们只是收菇卖菇,现在,从简单包装出售,到研制罐头,再到筛选、切丝、研磨,将伞状的香菇肢解成不同产品……一条产业链上下延伸。
整个随州就是一个庞大的食用菌产业集群。这里有180多个专业村,相关商协会6个,科研中心5个,菌种厂258家,栽培专业合作社20多个,交易市场6个,种植户数达到10万户,从业人数40万人。
2011年12月17日,第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授牌,随州食用菌产业作为我省唯一、全国仅有的两个食用菌出口基地榜上有名。
站在龙年的新起点上,随州踌躇满志。市长刘晓鸣肯定地说,政府就是食用菌产业的保姆,今年该市将会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上下大工夫,为产业发展开疆铺路,随州食用菌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