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6日,在上海世博会远大馆举行的蓝色经济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蓝色经济》作者、比利时科学家、世界知名经济学家、零排放基金会(ZERI)创始人冈特·鲍利(Gunter pauli)先生,带着他的“蓝色经济”模式激情演讲。
左起:韩省华(易菇网浙江站站长、华丹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贤铭(世博会远大馆创意设计总监) 冈特·鲍利(Gunter pauli) 程一恒(《蓝色经济》翻译) 胡峙峰(上海译文出版社)
咖啡能使香菇增产,又将咖啡渣变废为宝。从咖啡豆煮成咖啡,只有0.2%被人们摄取,99.8%的部分都沦为了废物,用咖啡果肉和咖啡渣栽种菇类,除了可以增加香菇产量,更能替咖啡渣找到一条循环利用之道。这就是冈特·鲍利的蓝色经济:让“再生”创造出更多价值。在他看来,绿色经济虽然环保,充满善意,但需要政府补贴和企业大量投入,消费者花费也更多,有点烧钱。换一个角度的“蓝色经济”强调再生,强调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更多价值,也让企业家对环保经济更有信心。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国香菇以及其它食用菌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对我国黑木耳、金针菇、灵芝等有独特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不再那么陌生。向来长在为人所遗弃、最终逃不过一把火命运的农业废弃物上,令西方人赞叹不以的是,食用菌可以将植物废料转变为营养价值极高的含蛋白质食物。当前的食用菌栽培方法并不完全符合可持续性要求。橡树作为首选的生长介质,必须经过砍伐、切块、粉碎,转变为栽培香菇的生长基质,我国虽然橡树不多,但椴木栽培依然为同类阔叶硬木带来巨大压力,我国南方已经改用替代原料,混合农业残余物,诸如棉籽壳、玉米棒、树枝等的混合物。
冈特·鲍利估算,美国对于菇菌的年人均需求量为175克,加拿大是美国的两倍,香港每年人均消费量高达15公斤。如果美国人和加拿大人改成香港人的习惯,那么菇菌产业甚至将超过石油产业的总值。
目前,菇菌产品已超越咖啡成为世界第二交易广泛的大宗物资,有趣的是这两者还有生态上的联系。咖啡豆离开农场到冲泡完成,主要会产生两部分股废物。大部分废物在农场产生,主要是因取得咖啡豆而去除的咖啡果肉,其次自冲泡过后的咖啡渣。每批咖啡原料都有99.8%变成废弃物,只有0.2%变成你每天要喝的咖啡。2008年,全球咖啡消耗量为1.34亿袋(一袋为60公斤),废弃的生物质竟然高达2350万吨。农场一般任咖啡果肉腐烂,借口往往是果肉是很好的肥料。每年1600万吨有机废物自行分解,造成几百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也让土里的蚯蚓紧张不安。劳动力价值上看,一杯咖啡在咖啡店的售价为3美元,种植的农民只能从中挣得1厘,相差3000倍。
冈特·鲍利提倡他“蓝色经济”的做法,将咖啡农场和咖啡店产生的废物,用于菇菌栽培,实现“果肉-蛋白质”模式。冲煮咖啡时,高温热水或水蒸气闯过咖啡粉,起到了消毒的作用,这个过程就简化了菌菇的培育——将经过高温处理后的微湿度咖啡渣放回原先的包装袋中,省去消毒处理,直接送往菇菌厂接种培育。菇菌培养基质被用完后,还是绝好的动物饲料,农民可以喂养家畜。
在哥伦比亚开始已经实践这样的模式,每个培育菌菇的咖啡农场可以新增两个工作岗位,全世界约有2500万个咖啡农场,相当于新创造5000万个工作机会。如果世界级的咖啡贸易公司能要求咖啡供应农场将废物变为菌菇培育机制,如果这种商业模式在所有咖啡产区实施,将废物流转变成收入流,总收入将是目前单单咖啡收入的150万倍。
“没有人喜欢废物,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在向废物流不断注入废物。”冈特·鲍利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