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挣2000元的生活,愣是被这两分小田地改变了
朱玉坤的两分小田地从外面看挺不起眼,撑起的大棚罩住的面积也就相当于现在一户120平的房子。两条地里种着大大小小的平菇,长得大一些的,柄短,肉厚,铺开来的盖有锅口大,“这样的已经能采下来去卖了,还有一些小的,喏你看,才刚刚冒出头来。”
就这家般大小的地,就能让这苦了一辈子的农民“脱贫”?朱玉坤乐呵呵地张开了尚健全的左手:“这个数!从去年9月到现在,已经挣了5400多元咯!”他估摸着,等第一季5月结束,还能挣2000多元。
今年61岁的朱玉坤过了大半生的坎坷日子:年轻时一次工伤,右手轧没了三个手指,成了肢残三级;2000年被诊断出胃癌,术后被告知只有三个月的生命,却好好地活到了现在;大学生儿子从上海回来开了汽修店,没想到2007年的一次车祸家破人亡,儿子没了,媳妇离家,只留下年幼的孙子等着老两口抚养。
以往,家里就靠着低保金接济,还有朱玉坤承包的村上垃圾箱的清理和花木修剪的工作,“两样全年挣2000元!”两分地里,种下的青菜、油菜也只能供家里吃吃,多下来拿到集市上去卖,一年也贴补不了几个钱,“不像这个,15天采一次,停停歇歇就有进账了,有盼头!”
眼下,正有几处平菇长好了,朱玉坤小心地捧住,扭一扭,大朵的平菇就出土了。一看那么小心翼翼,就知道这全是朱玉坤的宝!
左手种出的“灵芝”,忽悠住了外地小伙子
在朱玉坤所在的西夏墅镇,像他这样的残疾低保家庭有192户,先期帮助17户“双贫”家庭开展食用菌种植。虽然有合作社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但对残疾人来说,还是没那么简单。
“这个费手脚的,要先把土铲平,还要特别注意种植距离,像我右手不方便,左手又没力,总会把菌包放得东倒西歪的,一分地580个,我排了整整3天。”而镇上下肢残疾的沃玉方,则只能通过口头指导的方式,告诉家人菌菇的种法。
因为用心,朱玉坤的平菇种得特别好。腊月里,镇上的残联专职委员盛杰骑着摩托车,带朱玉坤“扑扑”地赶到好几个大队,请他当起了技术指导员。老朱更得意的是,自个儿的菇“卖相好”, “有一次啊,有个外地小伙子走到摊跟前,问我说‘这灵芝多少钱一斤’,我一愣,告诉他说300块,没想他还当真掏钱准备买了。”
新区今年将在西部社农乡镇试点推行,有保底,别怕!
“相比一些家里地多的,他挣得很一般。”镇残联的工作人员说,4分地的农户家估计已经上万了。
这次帮扶农村残疾人就业,和往日的“家门口创业”个体式的培训不同,而是区乡两级联动扶持,将农户集体纳入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的合作社,目前成员数量已占合作社的15%。
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的常州三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祁志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大棚可以放500个菌包,每个菌包3元,可以产平菇2.2斤,平菇市场价3元/斤,这样每包收益6.6元,每分田收益3300元。“大棚是政府免费租给农户的,试点头两季的菌包是由政府出资购买的,收益全归残疾人所有,后期开始除去菌包成本1500元,每分田也能增收1800元。劳动强度不大,收益却不少,对残疾人很实惠。”
尝到了甜头,朱玉坤打算下一季种香菇试试,听说“收益起码是平菇的两倍”。而且,对于香菇、杏鲍菇等其他菇种,合作社对残疾人有“保底”的措施:“他们卖不掉,只要给我们回收就行,所以肯定能保本。”
据新北区残联副理事长蒋剑清介绍,目前全区有低保1600多人,除去城区约1000户,今年通过摸底调查,选择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或残疾人低保家庭,在全区西部所有社农(有自留地的农民)乡镇试点推广,2013年有望正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