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约翰·巴士威让“中国蘑菇”香飘世界


    【发布日期】:2012-02-21  【来源】:文汇报  【作者】:沈湫莎
     
      “英国绅士”力荐中文论文
      “其实中国食药用菌的研究水平很高,但却因发表论文的语言多为中文而不能被国际学界所了解。”巴士威不无惋惜地说。更遗憾的是,灵芝香菇、灰树花等菌类的英 文 名 称 (Reishi、Shiitake、Maiitake)都是源自日语发音。
      1995年以来,巴士威就担任《应用微生物通讯》、《世界微生物》和《生物技术杂志》等多份国际杂志的编委。简单地说,他是一名决定论文能不能刊发的“守门人”。来到上海食用菌研究所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食用菌学报》由中文版改成了中英双语版。
      不难想象,这大大增加了期刊编辑的工作难度。对于巴士威新官上任的“这把火”,编辑们不可能没有怨言。巴士威要求《食用菌学报》编辑将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再交给他修改,有时候为了确认一个问题,巴士威会不断打电话给编辑和作者,而电话响起的时间,可不限定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编辑们“苦不堪言”。
      为了减轻编辑们的负担,巴士威义务在农科院开起了“英语论文培训班”,吸引了大批“粉丝”。一些常见错误被指出,以后再犯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编辑们现在的工作也比刚改版时轻松不少。
      “中国人论文中最常见的是‘材料与方法’上的偏差。”巴士威说。犯这个错误的人,往往对试验条件语焉不详。虽然对论文作者来说,试验过程了然于心,很多东西看似约定俗成,但是对看论文的人来说,如果不能通过论文重复这个试验,那这篇论文就是失败的。
      “比如泡茶,”巴士威说,“我对煮水、加茶叶等步骤都很熟悉了,但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泡过茶的人来说,他不可能知道要加多少水,放多少茶叶,水烧到多少度。如果我不告诉他,他就很难泡出和我泡的一样口味的茶。”
      巴士威是一位泡茶高手,记者来到巴士威家时已近下午3点,这正是英国人喝下午茶的时间,他微笑着开门,随即拿出巧克力饼干和菊花茶相待。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涉及如何得出论文结论。”巴士威的话语让记者从菊花茶的清香中回过神来。一般情况下,将自己的试验与前人的试验比较后,由相同或不同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是非常普遍的,但这往往需要作者查看很多文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查看这些英文文献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许多人论文中引用的文献,自己都没有看过。”巴士威说。
      巴士威和太太在上海租的房子并不大,但明亮而干净,靠沙发的一侧墙壁上挂着食用菌挂历,另一侧则像许多外国家庭一样,贴满了家人的照片。巴士威和太太有两个女儿,照片上显示他们从黄山到布达拉宫的足迹。巴士威喜爱旅游,到现在为止已经游遍了半个中国,在所有到过的地方中,尤其喜爱云南。
      “第三个常见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国人的论文中,在世界的科学研究领域也是个普遍现象。”在记者打量这个温馨家庭的时候,巴士威沉稳的声音又在耳边想起。他说,一些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写论文。而在巴士威看来,如果能把这些小试验积攒起来,没准是个大发现。“但是这也不能怪我们的科学家,他们也有就职和升职压力,许多时候论文数量比质量更重要,这就是现行的评价体系。”巴士威说。
      记者面对的巴士威是一位好说话的“英国绅士”,但如果发现杂志论文中出现问题,那么他会摇身一变,成为连续打出“夺命连环Call”的行动派。正因为有了这位严谨的把关人,《食用菌学报》在2008年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其中有些论文的水平甚至超过了SCI。经过巴士威的修改,2003年至今,食用菌所的研究人员在SCI上已经发表了20余篇文章。上海农科院其他部门,以及南京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也是“受益者”,巴士威也受邀到这些学校讲学,指导同行。
      “如果我们的论文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论文中用‘xianggu’(香菇)的次数越来越多,那么今后我们给外国人介绍产品时,没准直接说中文他们就能听懂。”上海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陈明杰说。

      中国菌菇研究成为世界标杆
      美味,是童年时期巴士威对双孢菇的深刻记忆,然而他的味蕾被全部打开,还要感谢中国的美食。不必下大馆子,光是每天早上醒来闻到家门口生煎的香味,巴士威就会亲自或者让太太去买上几两,大快朵颐。
      在昆明召开的世界野生菌根菌大会上,主办方安排的菌菇品尝环节注定在巴士威的记忆中永远占据一席之地——人们坐在旋转寿司店那样的桌子旁,几十个装有不同菌菇的小火锅散发出浓郁香味,当一个锅转到自己跟前时,拿起汤勺尝一口,赞一句“美味”,尝一口,赞一句“美味”,当称赞了几十句“美味”后,巴士威深深地为那些只吃过一种蘑菇的同族感到遗憾。
      巴士威回忆说,英国的玛莎超市,曾经卖过从中国进口的香菇和平菇,但英国人从不吃没有吃过的东西,所以这两种菌菇卖了不到两周就消失了,后来他再也没有见过。所以每当有英国来的朋友到家里做客,巴士威就喜欢用菌菇火锅来款待客人,意外的是,他发现这些朋友并不排斥,而是交口称赞。
      “这和两国的饮食文化有关。英国原来有一个皇家园艺研究所是搞食用菌研究的,但现在已经解散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有个著名的双孢菇研究实验室,如今两位科学家也已到了退休年龄。”巴士威说,“国外的食用菌研究在萎缩,研究对象太单一是主要原因,不像中国,能研究的品种太多了。”
      如果现在问巴士威,从世界范围来看,食用菌研究水平哪里最高,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中国。与国外食用菌研究实验室“缩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食用菌研究方兴未艾。张劲松所长告诉记者,上海食用菌研究所已经逐渐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食用菌研究的新标杆。现在,所里不仅有遗传育种、生理生化、栽培、药用菌药用成分的研究,还有专门的车间生产保健品和健康食品,更有大规模工厂化栽培,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基础。
      在上百种可食用的菌菇中,巴士威最爱的是在国际市场上唯一有“中国蘑菇”之誉的草菇。大概是由于喜欢的关系,巴士威对它做的研究也是最多的,他首次阐明了草菇葡聚糖内切酶分泌输送机理,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农委的项目资助。
      顾名思义,草菇是生长在稻草上的,虽然现在也有棉絮上生长出的草菇,但是味道和长在稻草上的相比,相差太多。农忙时,燃烧稻草会造成污染,种植草菇一方面能降解稻草,一方面能盈利致富,是生态农业的一种方式。
      中国人吃草菇有300多年的历史。草菇种植时间非常短,播种完毕后两个星期就能长出来,但是100斤稻草只能产10斤左右的草菇,即生物转化效率只有10%。这个数字和其他大多数菇类近100%的转化率相比,低得惊人。目前,为什么草菇生物转化率如此低下还是一个谜,推测可能和生物转化过程中酶的作用有关。
      巴士威研究草菇葡聚糖内切酶分泌输送机理就是希望提高草菇产量。葡聚糖内切酶是草菇分泌的一种纤维素酶,能降解纤维素组成的稻草。巴士威及其团队观察到葡聚糖内切酶合成以后,从DNA转化成蛋白质,再到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里进行修饰、折叠,通过液泡传到细胞膜,液泡膜和细胞膜之间发生融合……知道这些步骤,就能有效针对葡聚糖内切酶的途径,加速其降解稻草。
      稻草的结构其实也很复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它只有纤维素。其实纤维素外面还包裹着一层木质素。人们一直认为草菇只能分泌纤维素酶,因为无法降解稻草外部的木质素导致产量低,但是目前研究发现,草菇也拥有木质素酶——漆酶,尽管漆酶起什么作用目前还不清楚,但至少为提高草菇产量提供了一个可行性思路。
      巴士威进一步指出:“以前我们有植物反应器、酵母反应器,现在我们能拿真菌作为反应器,把一些疫苗蛋白转基因到蘑菇里面,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合成物怎么能分泌出来,便于更好操作。”
      尽管目前巴士威的工作重点放在论文审核和编辑杂志上,但并不意味着他将离开科研一线,独立的个人实验室总是令他兴奋的地方,更何况,当上海农科院乔迁新居后,一个崭新的实验室将向他开放。巴士威等待着搬进新实验室继续科研之路,新研究方向直指北冬虫夏草菌种容易退化的问题。巴士威告诉记者,他已经通过分子手段检测出,北冬虫夏草在繁殖过程中出现了细胞核的丢失(这也是许多驯化野生菌种的通病,长此以往野生驯化将越来越难),丢失后就会发生结实性越来越差、“出草”率低下的问题。他希望能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找到一些防治手段。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