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上午,在天台县坦头镇,雨后的机耕路一片泥泞。在当地村民的热情指点下,天台县第一个黑木耳种植基地出现在记者眼前。
远远就看到了白茫茫一片,近前一看,方知那13亩地里有10万多袋用塑料包裹着的菌棒,菌棒交叉排列,整齐有序。走到地里,蹲下细看,只见一朵朵小黑花模样的木耳已经钻了出来,小的只有米粒大小,大的已近似成人的耳朵。
在村民们的帮助下,记者电话联系到了种植户陈思雨,他的语气中透着兴奋:“前几天,刚摘了100多斤鲜木耳,接下来天气一晴、温度一高,马上就又可以摘了,那时产量更高。”
天台县坦头镇有着全国知名的竹木制品加工业,每年要产生数量庞大的锯末粉。有眼光的陈思雨化废为宝,将锯末粉远销到龙泉市,供种植蘑菇、木耳使用。
眼看着别人种木耳、蘑菇赚了钱,自己辛辛苦苦贩卖锯末粉却依然经济不宽裕。陈思雨产生了在家乡栽培黑木耳的想法。去年,他向龙泉的一位朋友索要2根菌棒带回家搞试验。
去年8月,初步掌握栽培技术后的陈思雨约了两个朋友,租了近13亩土地,投资40万元在村口种起了黑木耳。
第一批3万袋菌棒接上菌种后,原本到去年12月底就能看到黑木耳了,然而,满怀信心的陈思雨等来的却是当头一盆冷水——菌棒发绿霉变。
陈思雨焦急万分,四方求助。无奈之下,他听从专家的建议,对生了绿霉的菌棒实行隔离销毁,以避免感染其余菌棒。
这一课让陈思雨他们交了10万元的“学费”,也让他们更加重视栽培技术。
陈思雨说:“一般情况下,一亩地能放1万根菌棒,需要锯末粉14吨左右。一根菌棒能采摘5季,能收干品2两左右,以当前的市场价来计算,收入还是蛮可观的,它应该成为我们农民一项很好的致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