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海林市海林镇光荣村,得知记者到来,村民丁亚林特意换了身干净衣服。虽然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栽培女能人,一年纯收入达到20万元,50岁的丁亚林却始终“闲不住”,拌料、装袋、消毒、接菌、摆放,每个环节她都“事必躬亲”。17年的栽培实践加上爱钻研的性格,不仅让丁亚林消化吸收了学来的技术,更促使她对一些栽培环节进行了改良,每袋效益经常比别人高出约0.3元,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土专家”。
【致富之路】
光荣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1亩多,这让原本单纯种粮的丁亚林一家生活十分拮据,一年到头,收入勉强“闹个平”。眼看着孩子越来越大,父母年岁越来越高,心眼儿“活泛”的丁亚林和丈夫“改行”当起了菌农。
1995年,食用菌栽培在我市还相对新鲜,相关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丁亚林第一次出手就栽培5000袋猴头菇。虽然当时猴头菇每袋纯利润只有0.3元,但年底一算账,两茬蘑菇收入远超种粮,喜上眉梢的丁亚林一家坚定了栽培食用菌的信心。
“改行”之初,丁亚林便意识到技术对于食用菌栽培行业的重要意义。从那时起,只要听说有专家来搞讲座,她再忙再累也要到场。说到听讲座,丁亚林有个不是窍门的“窍门”,这就是一定要把专家教的技术落到实处。“不少菌农认为专家就是那么回事儿,所以发展不起来。”丁亚林认为,食用菌栽培行业技术密集,不善于学习“肯定吃亏”。
实际上,栽培技术只是丁亚林向专家求教的一部分,她对食用菌产业知识也十分关心。当弄懂了“食品消费趋势”、“农业产业化”、“深加工”等一系列新名词后,丁亚林明白了“为啥猴头、木耳种多少都有人收”。意识到食用菌市场的广阔前景,丁亚林开始快速扩张栽培规模。她抓住当地扶持食用菌发展的政策机遇,利用贴息贷款和土地流转,每年都要新建一批棚室,规模最大时达到40万袋。
就在乡亲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时,丁亚林却想透了一个看似超前的问题——单纯扩大规模无法直接提升效益。
“家家都做饭,可有的人家做得就是香。”丁亚林以此为比喻说,食用菌效益好坏,关键还得看品质,而提升品质全靠抓管理。近几年,她主动缩减了产量,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各个生产环节的严格把控上。为有效控制杂菌率,丁亚林想出了不少主意。消毒灭菌时,她用塑料布代替了铁质蒸锅罩住菌袋。当“塑料锅”内温度达到要求时,塑料布自然膨胀起来,以往繁琐的温度控制变得一目了然。
丁亚林还有意识地对摆放猴头菇的耕地进行轮作,用玉米为小蘑菇“调茬”,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粉碎后的玉米还可用作原料。此外,丁亚林还创新封袋方式,不再使用被视为“金科玉律”的封口塑料圈和棉花,每袋成本因此节约至少0.1元,经过推广,附近村民都因此受益。
2009年,丁亚林开始延伸自己的生产链条,办起了百万袋生产能力的菌包厂。令人意外的是,丁亚林并不靠此盈利,只要邻居们有求于她,厂里的设施和设备都可以免费使用。“乡里乡亲的咋好意思要钱。”丁亚林说,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这才像个大户的样。另外,她认为菌包厂是实力的象征,是食用菌品质的保障,很多食用菌经纪人因此愿意与她合作。
【专家点评】
依靠技术是丁亚林致富经历中最可借鉴的经验。科技是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根据测算,对农业科技每投入1元钱,就可增加农业GDP近10元。随着我市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了掌握技术的重要性。丁亚林就是这样一位农民,她不但重视学习技术,还善于应用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创新技术,实现了节本增效。
丁亚林虽然不是食用菌经纪人,但她却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她先后两次调整了栽培结构,在拥有一定实力的基础上,选择了依靠品质制胜的正确路径,并由此萌发了个人品牌意识。这说明农民在致富的大路上,不仅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营意识,才能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
此外,从丁亚林的经历中,我们也看到了鼓励发展的配套政策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些政策提供了信贷和生产资料支撑,将有发展愿望和能力的农民扶上“马”、送一程,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成就了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