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孝华;C.B.HILL;P.H.WILLIAMS;
【机构】北京农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美国;
【摘要】自然界甘蓝茎点霉(Phoma lingam)的有性世代为斑点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maculans通常形成于甘蓝属植株的越冬残茎上。在实验室内其有性阶段不易培养或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形成假囊壳的百分率也很低。为了在实验室内能短期诱发大量L.maculans的假囊壳,本实验研究了该菌假囊壳生成的条件,创造了双层培养方法。自澳大利亚采集到有该菌假囊壳的芸苔(Brassica napus)残基,分离得到子囊孢子单孢后代数十株,同时用保存的已知交配型665(+)和666(-)为材料,研究了(+)(-)配对结合的环境条件。实验结果表明16℃的温度,近紫外光照射(黑光灯)和V?麦杆琼脂培养基上可以产生少量的假囊壳。但是,若配合以双层培养,则在培养4周后可产生大量成熟的假囊壳。实验还确定了该菌在性细胞形成、交配、子囊形成和成熟等阶段对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双层培养对假囊壳的发育有重要作用。前期菌体营养生长与后期假囊壳的成熟紧密相关。
【关键词】斑点小球腔菌;甘蓝茎点霉;假囊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