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祥
国立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 台北
【中文摘要】 <正> 1.前言传统以形态为基础的分类中常因形态特性受环境影响而造成困扰。对于寄生性真菌分类研究时,以生化反应鉴定其菌种间生理异化性(Physiologic speoialization)为其主要的分类依据,而以生理特性为分类基础的化学分类模式在1970年起成为真菌分类的热门课题。在有关真菌分类文献中以同功酵素及可溶性蛋白质的电泳分析图谱作为分类标准者最为常见。1974年Snider等以pH8.0 0.05MTris-glycine缓冲液萃取可溶的蛋白质电泳图谱进行Taphrina属菌株分类时,显示在种内(Intraspecies)的相似性较种间(Interspecics)为高。1985年Seviour等分析孢子囊孢子中可溶性蛋白质图谱作为Rhizopus属菌株分类的依据。1985年Tariq等报告分析菌核(sclerotia)中蛋白质图谱可作为scterotinia属菌株分类的指标。在有关同功酵素图谱分析中,选择分析的酵素种类常随菌种而
【文献出处】 中国食用菌,Edible Fungi of China,编辑部邮箱,1991年01期 【DOI】CNKI:SUN:ZSYJ.0.1991-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