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西频道12月23日电,让广西桂林食用菌种植农户韦榴云难受的是:尽管国际市场上高档次食用菌价格居高不下,但自己种植的近千平方米食用菌就是跨不过这道门槛。
韦榴云的养菌经历不过是众多中国菌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技术门槛的不断提高,占世界总产量65%的我国食用菌产业,越来越多地遭遇国际“绿色壁垒”。
2000年,我国双孢蘑菇被美国海关以质量和安全为理由,被扣留、索赔、退货达100多批;2002年1月4日,日本政府从对我国进口的香菇实行逐批从严检测;2002年春节前后,新加坡、泰国等国家以我国香菇甲醛含量超标为理由,暂停进口和销售达1个多月,白白丧失了香菇销售的最好时机;2002年8月,日本检测到我国出口松茸有机磷超标28倍,拒绝进口。
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林彩民痛心地说:“我国食用菌出口在一些年份造成的损失几乎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中国食用菌协会的统计表明,1995年我国食用菌出口换汇金额为9亿美元,2001年就下降为5.6亿美元,5年损失人民币近50亿元。2002年仅香菇甲醛超标一案,就给福建、浙江两省主产区造成损失人民币2亿多元。阻碍食用菌出口的绿色壁垒主要是以下4个方面。
合格认证体系。这一体系强调,对进口商品必须通过产品合格检验单位的认证,方可进口。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林彩民告诉记者,目前美国有55种认证体系,如产品安全认证体系等。出口欧洲的商品,如果没有认证,则被拒绝进入。而我国菌农和食用菌生产企业对这些认证体系都了解不多。
绿色检疫制度。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在约定的规则之下,贸易壁垒已不复存在,但发达国家为限制占世界产量65%的中国家食用菌进口,以诸如环保等借口,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立法等形式,对进口或计划进口的产品,制定一套非常严格的、近乎苛刻的技术标准。如食品安全指标中对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以及金属锡、铜、铅、砷、汞及六六六、DDT及化学添加剂的含量要求非常苛刻,使进口的商品很难达到标准。
特定技术标准。各国的技术标准十分复杂,且名目繁多,如欧洲的技术标准就有10万多个,其中有些标准是专门针对某国或某类产品而专门设计制定的,也有的是利用各国标准的不一致性,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选择对本国有利的标准来设置门槛,借以打击其他国家价格低廉的农产品。
包装标志。欧洲、美国和日本对农产品包装材料及包装标签要求十分严格,如包装物要节约能源、无废弃物产生,可回收再利用或能够自然降解,绝对不污染环境等,标签要求有图形、图案标明和文字说明,并且要求该包装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
此外,包装的密闭性、包装标识的颜色、货物运输方式以及国家之间计量单位的差别等,都可能成为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的潜在障碍。
这四大技术壁垒的依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TBT即《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另一个是SPS,即《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他认为,通过信息的搜集、筛选、建立起预警机制,以及政府预测市场走势工作,可以很好地规避风险。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