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
灵芝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珍品。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关于灵芝的传说,灵芝在东方的历史中,一直被认为是有神奇功效的“仙草”、“瑞草”,并视其为“吉祥如意”的象征。所以被历代天子帝王所崇敬,自古便有“国有灵芝,国泰民安,江山稳固。宫有灵芝,皇帝万岁,永持朝政。家有灵芝,富贵安康,百邪不侵”之传说。 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论及灵芝的著作。据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的尧时代就已经对灵芝有所认识和利用。成书于3100多年前的《列子篇》记载:“菌芝者”生于“朽壤之上”。《神农本草经》约见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是我国最早的药学著作,也是最早论及灵芝的药学著作。此书收载365种药品,并将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则被列为上品。此书详细论述了灵芝的分类、产地、气味和主治等。其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唐朝苏敬的《新修本草》、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以及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著作均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修正了有关灵芝的论述。 《神农本草经》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色将灵芝分为青芝(龙芝)、赤芝(丹芝)、黄芝(金芝)、白芝(玉芝)、黑芝(玄芝)五类,即称五芝。此外附紫芝(木芝)。该书详细地描述了此六类灵芝的产地、气味和主治。指出:青芝“酸,平,无毒”,可“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赤芝“苦,平,无毒”,主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黄芝“甘,平,无毒”,主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白芝“辛,平,无毒”,主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捍,安魄”;黑芝“咸,平,无毒”,主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紫芝“甘,温(平),无毒”,主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还强调此六种灵芝均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神农本草经》中对灵芝的这些论述,被其后的历代医药学家尊为经典并引证,沿用至今。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1518-1593)中描述灵芝“久食长生,轻身不老,延年益寿”。并将灵芝的神功奇效做了详细的论述。除了对灵芝进行了各论之外,还对灵芝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如:灵芝有清血、解毒、降火的共同功效。 关于野生灵芝药食兼用的特点,有许多论述。东汉王充在《论衡?初禀篇》中说:“芝草一年三华,食之令人眉寿庆世,盖仙人之所食”。李时珍指出:“昔四酷采芝,群仙服食,则芝菌属可食者,故移入菜部”。陶弘景亦指出:“凡得芝草,便正尔食之,无余节度,故皆不云服法也。”苏敬则认为:“芝自难得,给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541-682)撰写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博大精深,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医学临证百科全书。他因病学医,从三十五岁时起就开始服用野生灵芝。传说141岁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