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供应 » 食用菌产品 »

    供应西双版纳原生态木耳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单价: 70.00/千克
    起订:
    供货总量: 1000000 千克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10 天内发货
    所在地: 全国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0-02-26 04:03
    询价
    公司基本资料信息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西双版纳德信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会员(非付费)第16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 上次登录 2010-02-25
    • 86 0691 2153933
    • 13628801088
    • 张翔 (先生)  
     
     
    产品详细说明
    据《本草纲目》记载:木耳性甘平,主治益气不饥等,有补气益智,润肺补脑,活血止血之功效。本品均产于海拔上千米的被誉为“孔雀之乡”云南西双版纳的高山上,经严格筛选加工而成,绿色生态,营养极为丰富,是崇尚健康人士首选之山珍。是同类产品中之上品。黑木耳是一种腐生真菌类植物、传统的菌类食品,其营养极为丰富。黑木所含维生素B是一般米面和大白菜的10倍,比猪肉高5倍左右。所含铁质是猪肝的7倍,是芹菜的20倍,是肉类的100倍。黑木耳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铁、钙、磷、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和C等有效的营养物质。据化验分析,每百克黑木耳中含钙375克,相当于鲫鱼的7倍;含铁185克,相当于鲫鱼的70倍。据《礼记内则》记载和汉学者郑玄的注解,以及宋代陈皓的《礼记集说》,都证明黑木耳为上古时代帝王独享之佳品。黑木耳不仅味道鲜美,是人们喜欢的食品,而且是一种珍贵的药材,长期食用对人体的健康及保健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洪昭光教授说:“每人每天食用5克至10克黑木耳,可以降低血黏度。吃了黑木耳,血液能变稀释,不容易得脑血栓,也不容易得冠心病”。但是要做到每天都食用黑木耳,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中医认为,木耳作为食品,味甘淡,可随个人的喜爱任意添料调味,制成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而作为药物,则是难得的补品,虽性平力缓,但却不腻不躁,可常服久用。据《中华本草》记载:黑木耳味甘性平,归脾、肺、肝、大肠经。主治气虚血亏,肺虚久咳,咯血,痔疮出血,妇女崩漏,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木耳为补品,药力平缓,故只宜用于轻症缓症或亚健康者的日常保健,若遇重症急症当需配伍他药或作为治疗辅助品。此外,黑木耳较难消化,并有一定的滑肠作用,故脾虚消化不良或大便稀烂者忌用;对本品及与其相类似真菌过敏者均忌服。秋木耳对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粪石等内源性异物也有比较显著的化解功能。黑木耳所含的发酵和植物碱,具有促进消化道与泌尿道各种腺体分泌的特性,并协同这些分泌物催化结石,滑润管道,使结石排出。同时,秋木耳还含有多种矿物质,能对各种结石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剥脱、分化、侵蚀结石,使结石缩小,排出。对于初发结石,保持每天吃1~2次黑木耳,疼痛、恶呕等症状可在2~4天内缓解,结石能在10天左右消失,对于较大较坚固的结石,其效果较差,但如长期食用黑木耳,亦可使有些人的结石逐渐变小变碎,排出体外。常吃秋木耳,还能预防血栓等症的发生民间用木耳防治疾病的单验方非常多,略举几则供大家选择。若自己拿不准能否服用下列单验方,可请当地中医或营养师指导;若因服下列某单验方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到当地医院就诊;有的方中使用了红糖、白糖、冰糖,糖尿病患者在服用时应减去或减量,以免加重原有的糖尿病。  ● 血管硬化、冠心病:木耳5克,清水浸泡一夜,蒸1小时,加适量冰糖(也可不加),睡前服,连续食用;或加入菜肴、饺子或包子馅中,长期食用。  ● 贫血:木耳30克,红枣30个,煮熟服食,也可加红糖调味。  ● 痔疮出血、便秘:木耳6克,柿饼30克,同煮烂,随意吃。  ● 月经过多、淋漓不止、赤白带下:木耳焙燥,研细,每次3~6克,每日2次,红糖水送服。  ● 崩漏(相当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木耳60克,加水煮烂,再加红糖60克,每日服2次。  ● 产后虚弱、抽筋麻木:木耳30克,陈醋浸泡,分5~6次食用,每日服3次。胃酸过多烧心者不宜服。  ● 眼底出血:木耳3~6克,冰糖5克,加清水适量,慢火炖汤,于睡前1次顿服。每天1次,10日为1疗程。木耳为补品,药力平缓,故只宜用于轻症缓症或亚健康者的日常保健,若遇重症急症当需配伍他药或作为治疗辅助品。此外,黑木耳较难消化,并有一定的滑肠作用,故脾虚消化不良或大便稀烂者忌用;对本品及与其相类似真菌过敏者均忌服。
    0相关评论
     
    更多»本企业其它产品

    [ 供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