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银耳简介
银耳,又称白木耳,是一种生长于枯木上的胶质真菌,因其色白如银,故名银耳。由于银耳所含的营养全面,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历来与人参、鹿茸同具显赫声誉,被人们称为“山珍”、“菌中明珠”。历代医学家都认为,银耳有“强精、补肾、润肺、生津、止咳、清热、养胃、补气、和血、强心、壮身、补脑、提神”之功。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还证明,从银耳中分离出来的多种糖类物质,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对恶性肿瘤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常服银耳汤,还可起到嫩肤、祛斑、美白、美容的效果。
银耳在我国产地各异,分布十分广泛,但尤以四川的“通江银耳”最为名贵。通江银耳迄今200多年历史,是历代“宫廷贡品,御膳佳肴”,它具有天然野生属性,寄生在青杠树木上受某种特殊气候影响而生长,素以朵大基小、肉厚、胶质重、口感好、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而闻名于世。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东段南麓,幅员面积4166平方公里。境内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名品众多,风光旖旋,素有“一府三乡”(红军之乡,银耳之乡、溶洞之乡)的美誉。
通江银耳是中国著名特产,产于“中国银耳之乡”巴中市通江县,发源于清代,有二百多年的裁培历史。通江境内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种食用菌的生长,是银耳的发源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栽培技术,孕育了这一著名特产。通江是中国银耳的发源地,1995年,通江县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149号公告对通江银耳实施原产地域保护。
通江银耳素以米黄本色、空松成串、晶莹油润、色泽纯正易炖化自溶、天然生长无污染等特点,区别于国内其它任何银耳。
通江银耳富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B和适量的铁、磷、钙等微量元素,每百克含蛋白质5.0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79克,热量341千卡,钙380毫克,磷250毫克,铁30.4毫克。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银耳多糖等成分, 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
通江银耳性“味甘辛,清肺热,济肾燥,强心神”(《本草纳目》),有强精补肾滋阴、润肺生津止咳、清热润肠益胃、补气和血、嫩肤、美容、抑癌之功效,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据典籍记载:
◆清宫太医唐容川《本草问答》载:“慈禧痢下,百医莫治,容川投以耳汤一剂,服后立愈,慈禧自此常服之”。称:白耳润肺生津,主攻:生津、活血、滋阴补阳,尤能治肠风下血,妇女带症。
◆清宫侍女德龄著《御香飘渺,御膳房》论通江银耳说:“银耳那样的东西,它的市价贵极了,往往一小匣子银耳就要花一、二十两银子才能买到。而且就是寻常人或官员,愿意花多贵的钱去买它的话,也不容易得到好的,理由是最好的银耳(通江九湾十八包)已成为四川做官的人孝敬太后的一种专利品,他们雇佣了许多人,常年在那里搜寻最好的银耳拿去巴结太后和勾通外商,大发横财。”
◆南京中医学院、江苏中医研究所编《中药学》载:“白耳性味甘平,入肺、胃肾之径,功用滋阴润肺,生津、主治虚痨咳喘,痰中带血,虚热口渴,肺萎等症”。
◆1961年第三期《中药杂志》称:“银耳发醇液,多糖A和多糖B均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能提高肌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能力,有助于改善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免疫机能低下状态,能提高抗病能力,能防癌”。
◆张红安《本草诗解药注》谓:“白耳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而无其腻,诚润肺滋阴之要品,为人参、鹿茸、燕宣窝所不及”。
◆唐慎生著《抗癌纵横谈一探索与希望》确认银耳主治肺热咳嗽,肺燥咳嗽,虚痨咳嗽,久咳,喉痒,痰中带血,久咳伤络,肋痛,肺痛,肺萎,月经不调,妇女带症,肺痨,胃炎大便秘结,大便秘结,大便下血,水泻,痢疾,面部黑斑,肿瘤等病症。
◆清宫侍女德龄著《御香飘渺,御膳房》论通江银耳说:“银耳那样的东西,它的市价贵极了,往往一小匣子银耳就要花一、二十两银子才能买到。而且就是寻常人或官员,愿意花多贵的钱去买它的话,也不容易得到好的,理由是最好的银耳(通江九湾十八包)已成为四川做官的人孝敬太后的一种专利品,他们雇佣了许多人,常年在那里搜寻最好的银耳拿去巴结太后和勾通外商,大发横财。”
◆南京中医学院、江苏中医研究所编《中药学》载:“白耳性味甘平,入肺、胃肾之径,功用滋阴润肺,生津、主治虚痨咳喘,痰中带血,虚热口渴,肺萎等症”。
◆1961年第三期《中药杂志》称:“银耳发醇液,多糖A和多糖B均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能提高肌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能力,有助于改善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免疫机能低下状态,能提高抗病能力,能防癌”。
◆张红安《本草诗解药注》谓:“白耳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而无其腻,诚润肺滋阴之要品,为人参、鹿茸、燕宣窝所不及”。
◆唐慎生著《抗癌纵横谈一探索与希望》确认银耳主治肺热咳嗽,肺燥咳嗽,虚痨咳嗽,久咳,喉痒,痰中带血,久咳伤络,肋痛,肺痛,肺萎,月经不调,妇女带症,肺痨,胃炎大便秘结,大便秘结,大便下血,水泻,痢疾,面部黑斑,肿瘤等病症。
◆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叶可峰的《本草再新》、曹炳章的《增订伪药条例》、《中国大辞典》等史书对银耳均有详细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