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月吉林省某市的一食用菌生产基地在生产金针菇、杏鲍菇的原种的时候,发生了30%以上的污染率,污染部位开始多在料瓶表面。
该基地技术员多次打电话向我咨询。基本情况是这样的,该基地用的母种是省内一知名食用菌研究所制作,菌种质量很好,无任何污染,菌龄也适中;该基地原种所用容器是500毫升输液玻璃瓶,这种容器由于瓶口小,玻璃导热性好,不易污染;培养基用小麦粒,先浸泡再水煮后,装瓶灭菌,工序也没问题;灭菌用的是新购的立式高压灭菌锅,每锅可装65瓶,123度保持2.5小时,一切按高压灭菌操作规程进行,排气采用2次排气法,应该没有问题;原种接种采用接种箱,技术人员有多年实践经验,无菌操作观念很强,也不会出现问题;原种培养采用新建的培养室,温湿光气调控的很好,事先的消毒也做的很彻底。
由于该基地与长春相距较远,技术员只能在电话与我沟通,针对污染严重的情况,我同技术员排查了很多可能出现的原因,比如菌瓶刚发现污染时及早回锅灭菌,重新接种,结果照样污染严重,采取了相当多的措施,始终无法解决。
迫不得已,我直接赶到生产基地现场,协助技术员查明其污染原因。在检查各个环节都没问题的情况下,我发现灭过菌的菌瓶料的外观颜色同以往有所不同,怀疑还是灭菌出了问题,但这个高压锅是新购置的,各个配件都完好无损,技术员在灭菌操作中又很严格,怎么出的问题呢?
最后我怀疑是高压锅压力表出的问题,即使购置了压力表,结果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这种污染现象。
忽视小的细节往往酿成大祸,道理就是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