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春季栽培,我国北方室外较冷时,要采用室内养菌,要充分利用室外春季自然温度出耳。便采用室内集中养菌,室外出耳的方法。
培养室可利用房屋,房间内搭培养架,培养架宽80~100㎝,长度不限,层间距离35㎝,6~8层床架,过高导致上下层温差过大,管理不方便。床架用角铁或原木搭建,并在窗上安装排风扇。
培养室内的各方面条件应满足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发菌要求,培养室具体要求如下:
1、有良好的控温、调湿、通风设施。
2、要有闭光措施。
3、要经严格的消毒杀虫处理。
4、环境卫生良好,远离污染源。
5、根据生产实际情况进行搭架,充分利用空间。
培养室的消毒措施:培养室在袋放入前应进行严格消毒,墙壁刷生石灰,并用2%~3%的来苏尔溶液喷雾消毒,然后用气雾消毒盒熏蒸。地面撒一层白灰粉。为防止虫害,在使用前培养室也应用0.1%敌敌畏喷雾一次。
菌袋接种后,应及时上架摆袋,袋要轻拿轻放,切忌用手直接拎袋口,这样很容易造成污染。在架上摆放袋要间隔1㎝以上,便于通风降温。千万不要为了追求单位面积的数量而加大菌袋数量。这个时期的技术管理规程如下:
1、温度控制:温度对黑木耳的发育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菌丝生长的速度,菌丝对培养基分解能力的强弱,菌丝分泌酶的活性高低和菌丝生长的强壮程度。黑木耳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2~26℃,以25℃生长最佳。但在温度控制要注意:
(1)随培养基内菌丝生长量的增加,菌丝发热程度将逐步加强,通常以最适培养温度为基准,每5天降1℃。
(2)菌袋内菌丝在袋内小气候生长其温度一般比外部空间高2~3℃,因此,室内控温时应当掌握在最适温度之下2~3℃为宜。
(3)菌袋培养应严格注意菌温、气温、堆温的关系,严防烧堆。
(4)菌袋培养要有冬季能低温,夏季能降温的措施。
(5)黑木耳菌袋培养温度要求“前高后低,守低勿高”的原则。
培养初期:即接种后3天以内,培养室的温度应适当高些,以26~28℃为宜。使刚接种的菌丝迅速恢复生长。菌丝萌发快,生长迅速,能减少杂菌污染。
培养前期:即接种后3天至5天内,培养室的温度以24~26℃较为适宜。
培养中期:即接种后15天后~35天,以温度22~24℃较为适宜,这个时期木耳菌丝已占优势,虽然室温较低,但菌体本身代谢也会增加温度,菌丝也快速健壮生长。
培养后期:接种后35天以后,菌丝快发至袋低部,即培养将要结束的10天内,再将温度降至18~22℃,菌丝在较低温度下生长很健壮,营养分解吸收充分,这样培养出的菌袋出耳早、分化快、抗病力强、产量高。
(6)当菌丝吃料1∕3时,绝不可使温度超过30℃,以25℃以下为宜。 因为在超温下培养的菌丝不死也伤,没等划口出耳,菌丝就会收缩发软吐黄水,不仅划口处易生长绿霉,而且子实体也很难长出,这就是所谓的“高温后遗症”。
2、湿度控制:由于黑木耳菌丝体是在袋内生长,只要培养基水份适宜,湿度控制比较容易,为有效地防止杂菌侵入,培养室湿度应以“宜干不宜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45~60%为宜。若湿度过大,可在培养室内多撒白灰粉吸潮,或加强通风排湿。若发菌期过于干燥,接入的菌种在袋内发干,不宜萌发,可在地面喷2%白灰水使其达到湿度要求。
3、空气控制:应掌握“先小后大,先少后多”的原则,培养的前7~10天,如果不超温可不用通风。菌丝萌发生长封面后应及时通风,每天中午通风1次,每次1h。菌丝长至袋面1∕3以后应加大通风换气次数,每天早、中、晚各通风1次,每次1h,必要时打开门窗进行大通风一次。越到菌丝生长后期越要注意通风,加大通风量“通风治百病”。总之,黑木耳菌是好气性真菌,在培养室内要注意通风换气,要有适当的通风设施。另外要注意空气的对流,最低限度使培养室内不气闷,无异味。
4、光照控制:黑木耳菌丝生长阶段不要光线,光照菌丝易老化,诱发耳基形成,形成半袋出耳,影响后期产量。因此,黑木耳发菌室应有遮光措施,即“暗光培养,宁黑勿亮”。
5、菌袋检查与处理:菌袋培养头3~5天,对菌丝进行第一次粗检。主要检查菌种是否萌发成活,7~10天再检查1次,主要检查菌丝长势及污染情况;15天左右全面仔细检查一次。详细检查菌袋污染情况,将污染菌袋按污染的种类及污染程度分别处理,污染较轻的可以用药剂处理,用75%酒精加绿霉净混合液注射到杂菌袋里,(也可用30mi甲醛加50mi75%酒精混合液处理)注射面应大于污染面。注射后贴上胶布,然后移到低温15℃以下培养,温度低霉菌很难生长,黑木耳菌丝反而长的更壮,这样菌丝就会吃掉杂菌菌丝,照样正常长耳。个别污染严重的菌袋,不能随便扔弃,应集中在一起,将袋内料倒出,堆在一起盖上塑料布发酵(将袋烧掉)后做新的培养基原料。如袋内培养料已发臭,或感染链孢霉的袋,应深埋处理,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黑木耳菌袋在适宜的条件下,一般40~50天菌丝可发满全袋,再培养5~10天早熟品种可划口出耳。但晚熟品种还需要再培养30~40天,主要原因是有效积温达不到难以出耳。
优质菌袋质量标准为:(1)外观检查菌丝洁白,呈短绒毛状,上下均匀有弹性,粗短、密齐,袋无米黄色积水,没有干涸收缩现象,袋口往下至料面空袋处有许多亮晶晶的小水珠,无杂菌污染,生长后期袋面可见小部分米粒状黑点原基。(2)镜检菌丝着色深,分枝多,分枝角度大,有锁状联合,生长点明显可见。
劣质菌袋质量标准:(1)袋内有活的杂菌。(2)菌丝出现自溶现象。(3)菌柱干涸,脱水现象严重,且料与袋脱壁。(4)袋底有黄色或褐色液体。(5)菌丝不呈绒毛状,无弹力,手按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