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分享了羊肚菌的重要真菌性病害,霉菌性枯萎病,其主要病害特征是菌盖侵染为主,发病部位空洞化、枯萎,最终造成整个菇子畸形,丧失商品形状。今天,我们再来分享一个羊肚菌栽培生产中重要的病害——镰刀菌。这也是近年来被系统研究鉴定过的羊肚菌真菌性病害(Guo et al. 2017)。
镰刀菌的主要发生环节在出菇阶段,此时丰收在握,而一旦爆发,菇子的商品性状和经济价值大打折扣,且有大面积爆发蔓延特征,危害将相当严重。同时需要说明的是,镰刀菌的一些种会分泌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误食后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食用时需加以注意,避免食用感染了杂菌的菇子,也勿使染病的菇子再流通到市场。
(一)症状
镰刀菌是羊肚菌子囊果的病原菌,常发生在高温高湿天气,主要以菌柄致病为主,病情严重时可蔓延至菌盖部分。感染部位初期菌柄发红、金黄色、浅棕色圆斑,随后形成白色绒毛状菌斑,后期侵染部位收缩,变成空洞状,可引起子囊果畸形。
(二)病原物
镰刀菌属(Fusarium)又称镰孢霉属。在分类学上,镰刀菌属无性时期原属于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菌丝有隔,分枝。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分生孢子有两种形态,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柱形,有1~2个隔膜;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长柱形,有较多的横隔。镰刀菌的有性时期分别属于肉座菌科(Hypocreaceae)的赤霉属(Gillerella)、丛赤壳属(Nectria)、丽赤壳属(Calonectria)和小赤壳属(Micronectriella)等。除Gillerella zea 极为常见和易培养外,大部分种类在培养基上较少形成子囊壳,而且有些种类至今未发现有性时期,因此在镰刀菌鉴定上主要根据无性时期的形态特征。
镰刀菌的分生孢子主要有几种类型:1)小型分生孢子:形态多样,多为单细胞,少数为1-3分隔;形状有卵形、椭圆形、肾形,少数为瓜子形,梨形,纺锤形,哑铃形,披针形等(图9.2.1 右图《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2)大型分生孢子:散生于气生菌丝上或生于分生孢子座上、粘孢团及粘滑层中。形状多样:有镰刀形(图9.2.1中图《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桔瓣形、长筒形、纺锤形等;3)厚垣孢子:形成于菌丝及分生孢子中,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壁光滑或有突起,绝大多数无色,少数褐色,肉桂色,多生于菌丝的顶端或中间。这都是用于准确鉴定镰刀菌的典型形态特征。
(三)发生规律
栽培生产中,环境温度>25℃,容易造成镰刀菌等杂菌的侵袭,特别是侵袭外源营养袋。
镰刀菌也是羊肚菌子囊果的内生真菌和致病菌。发病初期,感染部位以菌柄为主,也会侵染菌盖组织,侵染部位出现白色菌丝物,25℃以上的高温高湿天气,可在3 ~ 5 d长满整个子囊果,并具有大面积扩散爆发的潜能,最终导致发病部位萎焉、子囊果畸形,严重影响羊肚菌品质。感染了镰刀菌的子囊果不能再继续食用,因镰刀菌可产生镰刀菌毒素,食用后可导致患病或不适,一些食用了羊肚菌后产生的呕吐、过敏症状可能与这种杂菌的感染有关。
(四)防控方法
目前未有明确的药物防治策略,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策略进行防控。
1)及时清扫菌种生产环节的废弃物,如发现污染源,应立即清扫干净,并掩埋或焚烧,避免废胡乱丢弃弃物;
2)定期及时检查菌种发菌情况,筛查可能的污染菌种;
3)拌料均匀,特别是麦粒浸泡彻底、木屑谷壳不易吸水的材料确保水分合适,确保酸碱度合适;
4)栽培生产环节,土地要提前翻耕、暴晒,并施撒生石灰,起到预防控制的目的;
5)使用过的外援营养袋也不能随意丢弃,可晾晒或沤堆后作为农家肥使用;
6)避免高温高湿事件发生;
7)土地轮作或换地。
刘伟授权易菇网独家刊载,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