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育种驯化 » 正文

    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2005-05-18  【来源】:
    【核心提示】: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张明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即随机扩增多态DNA,是1990年由威兰斯

     

    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张明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DNA),即随机扩增多态DNA,是1990年由威兰斯(Willams)和韦尔什(Welsh)两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遗传标记技术。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检测DNA多态性的方式及快速、简捷、高效等优点,因而在短短的时间内RAPD技术已渗透到有关基因研究的各个领域。本文简单介绍RAPD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1 利用RAPD进行杂种及原生质体融合子的鉴定

    杂交育种是当前食用菌遗传育种中重要的有效方法之一。多年来,食用菌育种工作者常常根据核相观察、锁状联合的有无以及同功酶谱分析等方法来进行杂种鉴定。这些方法鉴别出的杂交种难免会存在一定数量的伪杂交种。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后,其融合子的鉴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常采用同功酶谱分析方法,其准确性、可靠性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而RAPD能快速、简便及有效地从大量杂交后代中鉴别出真杂交种和融合子,可提供比同功酶更为准确的杂种及融合子鉴定方法。从理论上讲,杂交种及融合子DNA含量应为单核亲本DNA量的总和,若是真的杂交种及融合子,其扩增产物的电泳谱带一般应包含它们各自亲本扩增物的电泳谱带并不同于亲本。施庆利等(1994)通过RAPD技术测定木耳属种内杂交种、种间原生质体融合子及其亲本菌株的PCR扩增后DNA片段之间的差异,再辅以核相及核数目观察、同工酶鉴别等手段,充分证实了其杂交种融合子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刘国振等(1995)选用28个随机引物对平菇香菇及其融合子进行RAPD分析,证明融合子是双亲的融合产物,从而获得了原生质体融合的分子生物学证据。詹才新等(1995)也利用RAPD技术鉴定出金针菇的杂交种。

     

    2 利用RAPD进行基因组指纹图谱构建和品种及亲缘关系的鉴别

    由于RAPD能对整个基因组进行多态性检测,因此可用于进行基因组指纹图谱构建,并利用指纹图谱进行品种鉴定和对物种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的发育研究。兰杰夫(Ranjiv)等(1992)用20种随机引物对双孢蘑菇8个商业品种和野生品种进行RAPD指纹图谱构建,证明RAPD标记可以区分双孢蘑菇的各种菌株,鉴定异核体菌株的单倍体核的组成,验证人工得到的异核体以及检验遗传位点对后代株的转移。此外,该技术还用在草菇、丝盖小脚菇的种及品种的鉴别中。

     

    3 利用RAPD 构建遗传连锁图

    RAPD能在一次反应中检测基因组的多个位点,因此,它可迅速找到两组DNA样品间的多态性,进而得到与此差异相连锁的DNA标记,而直接对基因组进行连锁标记作图。克里根(Kerrigan)等(1993)将RAPD技术应用于构建双孢蘑菇的分子标记,由于大量的RAPD标记的构建,产生了一个详细的双孢蘑菇的基因连锁图。

    RAPD技术还可用于食用菌遗传相关性及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此外,在食用菌的杂交育种研究中,还可以通过RAPD技术找出杂交亲本中与经济性状相关的RAPD标记,并以此作为鉴别真正杂种的依据,而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