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栽培技术 » 正文

    黑木耳栽培技术


    【发布日期】:2010-07-16
    袋料栽培法

    栽培步骤

    操作要点

    1.选择栽培季节   一般选择春、秋两季进行代料栽培。春季宜早些,以2~3月为好;秋季宜迟些,以10~11月较适宜。其产耳期应尽量避开高温高湿的季节,以减少杂菌害虫为害。
    2.配制培养料 配方1-杂木屑培养料:杂木屑78%,麦皮或米糠20%,糖1%,碳酸钙1%。
    配方2-棉籽壳培养料:棉籽壳80%,麦皮或米糠17%,糖1%,过磷酸钙0.5%,石膏粉1.5%。
    配方3-稻草培养料:稻草(切段或粉碎)60%,杂木屑16%,麦皮或米糠20%,糖1%,过磷酸钙1%,石膏粉1.2%,硫酸镁0.2%,硝酸钙0.1%,石灰0.5%。
    配方4-甘蔗渣培养料:甘蔗渣87%,麦皮或米糠10%,糖1%,尿素0.5%,过磷酸钙0.5%,石膏粉1%。
    配方5-茅草培养料:茅草粉80%,麦皮或米糠16%,糖1.2%,过磷酸钙1%,石膏粉1.5%,硫酸镁0.3%。
    3.栽培方式 瓶栽法   采用500毫升的罐头瓶或菌种瓶,培养料按上述配方混合加水拌匀,含水量60~65%,装满瓶后压实,中间打圆洞至瓶底,瓶口内层用塑料薄膜封口,外层用牛皮纸包扎。按常规方法灭菌、接种,置22~25℃下培养,经30~35天,菌丝即可长满全瓶。当菌丝长满瓶后,揭去瓶口上封盖,用小刀挖掉菌膜3小块,成“Δ”形,直径1厘米,再用毛笔涂上一层石灰,或在瓶口薄膜上用毛笔划“井”字形黑线,线宽1~1.5厘米,黑线处不出耳。然后将经处理的菌瓶卧放栽培架上进行催耳。温度控制在20℃左右,湿度保持90%以上,原基发生至长成小耳芽,大约需要4~7天。这时,由于耳片小,需水少,培养料含水量充足,每天喷水1~2次即可。以后随着耳片逐渐长大,喷水量可适当增多,以保持耳片湿润不卷边为度。小耳芽长大至成熟,约需10~15天。这阶段由于耳片生长快,需水多,喷水量要相应加大,每天喷水2~4次,并加强通风换气和光照条件,以利子实体健壮生长。
    袋栽法   用17×33厘米或15×30厘米,厚度0.5~0.6毫米的聚丙烯塑料薄膜袋。按配方将各原料混合加水拌匀,含水量55~60%。装料时先将塑料袋底的二个角向内塞,使装料后袋底平稳。装料要求上下松紧适中,轻拿轻放,防止局部受压力大大造成袋子破损。装料量为袋高的五分之三,袋口套颈圈,用棉花塞袋口,按常规方法灭菌、接种,置22~25℃下培养40~45天,菌丝体就可长满全袋。当菌丝长满袋后,温度应控制在18~20℃之间,并加强通风,增加光照,刺激原基分化。约经一周,袋壁上出现少量耳芽时入就要及时开洞,增加通气,促进耳芽大量发生。开洞时先用0.1%高锰酸钾或托布津溶液擦洗袋面,然后用消毒刀片,在袋两侧及背面开三行“十”形切橱,每行374个,共9~12个,洞与洞间距离5~6厘米,开洞后排架或挂袋催耳。挂袋是用塑料绳扎紧袋口,悬挂于栽培架横杆上的“S”形铁丝钩上,袋与袋之间相距约10厘米。每天向地面或空间喷水1~2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当耳芽形成并开始出现漏斗状时,表明进入长耳阶段,可直接向袋上喷雾化水,但喷水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耳片生长。随着耳片逐渐长大,可适当增加喷水量。温度高时少喷水或不喷水,保持干干湿湿,干湿交替,以防高温高湿引起烂耳。同时要加强通风,增加光照,促进子实体良好生长。
    蔗田挂袋栽墙法   按袋栽法培养菌丝体,当袋壁出现少许耳基时,就要搬到蔗田挂袋管理出耳。挂袋前,选蔗株高大,郁闭度适中的蔗田,清理蔗沟,沟面宽90厘米,沟深40厘米,沟底宽30厘米,并进行高培土,然后在沟面高培土的顶部横架竹竿,竿距22~25厘米。每根横竿挂3~5袋,让其出耳。由于蔗田温湿度适宜,郁闭度适中,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为黑木耳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在开袋后3~5天,只需进行沟灌浅水,保持蔗沟内相对湿度85~90%即可。待耳芽形成后,可直接向菌袋周围喷雾化水。随着耳片逐渐长大,可适当增加喷水量。后期耳片长得快,蒸腾失水多,应加大喷水量。待耳片接近成熟时,要减少喷水,降低空气湿度,控制孢子弹射,以利耳片肉质增厚,提高产量和品质。
    葡萄园瓶栽法   按瓶栽法培养菌瓶,待耳芽出现后,搬入葡萄园内,横放于出耳架上或瓶底对瓶底,瓶口朝外,并排放于地上。瓶口均用纱布或旧报纸遮盖,并喷水保湿。出耳后,温度控制在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95%,经7~10天,耳芽长到蚕豆大时,揭去瓶口纱布或报纸,每天喷水1~2次。耳片直径达2厘米以上时,可适当增加喷水量,保持耳片湿润不卷边,至采收前1~2天停止喷水,使耳片长得厚实健壮。
    荫棚环割袋栽法   先在野外搭荫棚,并在棚内地面上铺一层河沙,上面盖一层干净小石子,用0.1%托布津或硫酸铜喷洒消毒。然后将菌丝长至2/3的菌袋,用刀沿袋口 2厘米处环割一周,去掉袋口上部薄膜,倒立排放于沙石上,每袋相隔10厘米。一周后,保持沙石面相对湿度90~95%,以促进耳芽大量发生。当耳片逐渐长大后,可适当喷雾化水,以保持耳片湿润不卷边。并加强通风换气,增加光照和保持干于湿湿,干湿交替,促进耳片健壮生长。每批采收后,往上2厘米,再环割去一周薄膜,停水5~6天,然后连续喷水一周,又可长出第二批子实体。由于沙石面温度比气温低,在炎热的夏季仍能正常出耳。
    4.菌丝培养   接种后将瓶、袋搬入培养室,排放于栽培架上,温度保持23~26℃,促进菌丝尽快萌发定植,封盖料面。3~4天菌丝萌发并长入培养料,应将温度降到20℃左右,促进菌丝在内健壮生长。15天后菌丝就可长到瓶子或袋子的一半以上,这温度可降到18~20℃,并加强通风换气,每天1~2次。经25~30天培养,菌丝长满瓶、袋,即可转入出菇管理。
    5.采收和加工   当耳片颜色由深变浅,柔软且富有弹性,边缘内卷,耳根缩小,孢子即将弹射时。就要及时采收。采收方法是:用锋利的刀片齐耳根处割下,不要残留耳根,不要强拉硬扯,以免牵动周围幼小耳芽,或残留的耳片腐烂,招致杂菌害虫发生。同时要避免把耳根处的培养料带出,以保护耳芽和幼耳继续生长。采下的木耳应除去茸根和基部杂物,置烈日下晒干或用炭火烘干。然后装入塑料袋,放入木箱中,置于通风干燥处贮藏,以免腐烂变质。

    段木栽培黑木耳

    耳树的选择及砍伐   选用耳树应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而定,一般以材质疏松,冬天会落叶的阔叶树为好,其中以千年桐为最好,其次是乌柏、柳树、拟赤杨、合欢树,以及栓皮栋、麻栋、榆树、悬铃木等。凡口径在5厘米以上的尾梢,枝丫均可采用。砍伐时间以冬至~清明为佳。由于毛木耳接种时要求段木含水量较高,故在接种前15~20天砍伐最为适宜,过早,水分散失多,接种后成活率低;过迟,则易污染杂菌,影响当年产量。砍后带枝叶启然风干5~7天。即可削枝并截成1~1.2米的段木。
    选用良种   接种目前生产上应用较为普遍的优良品种主要有Aup781、台湾黄木耳、207等。这些品种适应性广,产量高,较适于段木栽培。选用的菌种要求菌丝健壮洁白。有木耳香味,培养料呈淡黄色,菌龄30~40天。接种期气温要求在12℃以上,35℃以下,以12~20℃较为适宜。南方一般在2~5月,以2~3月为好。这时气温低,杂菌少,有利菌丝定植生长。也可按砍树时间来定,如小径木砍后10~15天,大径木砍后20~30天,就要及时接种,以免段木过干,接种难成活。接种时,用12毫米的打孔器或电钻打接种孔,孔深1.5厘米,横距4~6厘米,纵距10~15厘米,呈“梅花形”排列。
    上堆发菌   接种后,立即将段木按柴片式或“井”字式堆叠,上用树枝叶或草帘覆盖。气温低时,应覆盖塑料薄膜保温培养。10天后进行第一次翻堆,如耳木偏干,可适当喷水调节含水量。20天后,结合检查接种成活率,进行第二次翻堆。凡成活率低的,应立即捡出进行补种。以后每隔10天翻堆一次并结合喷水。一般接种后经45~60天,就可长出耳芽。
    出耳期管理   在耳芽大量发生后,需进行认真检查,确认菌丝已长入耳木内部时,就可搬进耳场,按“人”字形立架出耳。起架10天左右不要大量喷水,保持耳木湿润即可。然后随着耳芽增大,增加喷水量。并注意干干湿湿,干湿交替,促进耳片健壮生长。
    采收及越冬管理   一般耳芽长出后半个月左右就可采收。每采完一批,应停止喷水2~3天,使采口愈合,菌丝复壮,以利下批出耳。采收几批后,由于气温下降原基停止分化,就要转入越冬期管理。先将耳木进行一次消毒,适当晾干。然后选干燥的场地堆放好,上覆塑料薄膜保温保湿,以后每隔20天左右喷水一次,以防止树皮干裂以及杂菌和白蚂蚁为害。至次年气温回升后,重新立架管理出耳。一般管理得当可连续出耳2~3年,每百公斤段木可产干耳3~6公斤,高的可达8公斤。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