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孔增氧:香菇是好氧性蘑菇之一,在发菌管理中需要对菌袋进行“跟踪刺孔增氧促发菌”。刺孔可促进气体交换增加袋内含氧量,排除发菌生长过程的代谢性废气,促进菌丝快速生长提早达到“生理成熟”。那么地栽香菇如何进行刺孔放氧呢?有很多新手不懂,一些经验老道菌户也有不同看法,多少合适呢?据赵满堂、邓伟等经验认为不同的生产季节,不同的品种,不同的菌袋大小,不同的基料含水量,不同代料基质等,都应采取不同的刺孔方法。正规操作一般分3次刺孔:第1次在接种后菌丝直径长至6cm以上时(刺孔增氧),可在菌丝边缘内2cm处均匀刺4个1cm深小孔。第2次刺孔在几个接种口周围菌丝相连接时进行,在接种口背面菌丝边缘2cm内均匀刺孔15-20个(15×55的袋子,袋子越大可以适当多刺)。第3次刺孔(放大气),这次刺孔很重要,直接决定出菇产量与质量的关键,其操作方法也要灵活运用。在生产中一般可刺大孔法,以15×55的袋子一般情况下刺孔40-50个即可,深度在2cm左右。刺孔后要注意温度变化,刺孔后呼吸旺盛会造成菌丝快速生长产生较多热量,一定要避免“刺孔烧菌”,有些菌户认为不放氧也出菇,没必要增加操作成本,这是不对的,一定要懂得香菇的习性,刺孔放氧的原理意义。下面对不同的情况下的不同刺孔方法分别例举:
①根据不同的品种特性的排气方法:如武香一号、931、庆科20等品种,容易出菇过猛者刺孔就可以略少刺或浅刺;像931-9、9608、908等品种就可以略多刺或深刺。
②根据不同含水量菌袋的刺孔方法:水分越重的菌袋,要多刺孔深刺孔,水分较轻的菌袋要少刺浅刺。如果水分过重的菌袋刺孔又少袋内又缺氧,培养基内的养分不能充分分解利用就易造成菌皮过厚而出菇少或不出菇。
③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的刺孔方法:如果气温过低菌丝长满后,要等有1/3左右菌瘤长出后才能刺大孔。如果气温合适在18-23℃左右时,菌丝长满一周后就可以刺孔排气。气温过高就不宜刺孔,因刺孔后菌棒会自身产生生物发酵热会造成烧菌。在气温略高但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同一培养室或同一养菌棚内,可分批刺孔以避免“放氧烧菌”。
④根据料的不同粗细度的刺孔方法:料越粗会使袋内含氧量略多,可少刺或浅刺,料越细料内间歇度就越小会使含氧量就越少,就要略多刺或深刺。
科学催蕾:主要注水催蕾(干湿差+温差)、拍打震动(敲木惊蕈),温差剌激(昼夜温差)、光线剌激(遮光或补光)、电磁刺激(空间电场、磁化水)等有5种,各地各户可根据情况与时俱进采用因地制宜策略来发展。
采菇交收:“地栽香菇”不同于园区化“立棒出菇”的常规管理,他是“梁枝荣食用菌野化栽培放野出菇”的一种好形势,能生产出优质原生态香菇。范学钧认为因为“地栽香菇有2大营养源——第一营养源就是袋料合成的腐生菌栽培基质,第二营养源就是土壤,也就是说地栽香菇能充分吸收土壤营养来提高菇质,而菇渣可就地还田作肥又来培肥土壤调节土壤微生物区系。”平泉菌棒覆土露出1/4出菇面,且多在“冷棚内出菇”好进行温湿气光等生态调控管理。香菇是机动性很强的菇类,我们一定要灵活掌握采菇时间,不能向管理其他蘑菇那样“采菇不定时”,要依据菇的长势、温度、湿度、通风等生态环境条件来决定,这是大园区的通病。根据赵满堂这几年指导种菇实践觉得“农民有农民的特性:离土不离家——家里不想扔又想打工赚点钱。”这样的想法到适合我们推行“菌研所+公司+农户”来促成规模化发展。我们如何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呢?园区怎么能在“用工慌季节”招徕适合的熟练工人呢?我做了如下试验:觉得“大园区小片化——分散采菇、集中交收+统一管理、决算奖罚+2次返利分红很好(农户管理的地栽香菇若出菇好产量高,决算后可再次给予奖励)”。就是给工人不定时间,就近打工者没带多少钱,学习借鉴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办法,能承包多少袋就承包多少袋,采取“多包多得,少包少得;限定基数(每袋最少出菇数量),保证菇质;增加机动性(采菇时来采菇、没菇时回家照顾家),调动积极性(庆阳前几年人工薄白瓜子皮就是这样,限定每斤最少交收的白瓜子仁底数,少了罚工钱,多了奖励)。”也就是说,园区业主将一定数量的地栽香菇菌袋下地到田进行放野出菇,按照约定合同“公司统一备料接种发菌转色后,租借给农田下地放野出菇,所出菇限定最低交收数量质量——交够公司约定的香菇后,多出的优质菇按2次返利分红机制再次奖励给农户做激励工资”。这样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不耽误园区采菇,但用工合同签订还要以园区为主,管理者和技术员尽量以人性化管理为主。这样工人心里舒服,工作起来也就干劲十足,还能调动农户学习多出菇更不会作怪了。
原辅材料价格因素分析:香菇是季节性生产,高峰季原料就供应不上。市场价格上涨成本增高,最好解决方法是错开采购高峰,降低采购成本,增加整体效益;就近半径圈内采购原料,减少运输成本,带动农民合作种菇促多赢。另外还可采取“追林牧菇的走出去”办法,如庆阳有百万亩苹果但无种菇者,这也是“古田香菇北移西扩”之战略选择的必须,还可促成果-菌-肥循环型食用菌生态农业——范学钧所期望的“果菌双驼峰型苹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