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菌物综述 » 正文

    香菇双棚春栽的菌丝体生长期管理


    【发布日期】:2015-05-08  【来源】:农业科技信息网
    【核心提示】:  菌丝体生长期管理的任务是创造一个适合香菇菌丝生长的环境,在预定时间内让菌丝长满袋,并顺利转色。培养室一定要保持清洁、
      菌丝体生长期管理的任务是创造一个适合香菇菌丝生长的环境,在预定时间内让菌丝长满袋,并顺利转色。培养室一定要保持清洁、卫生、干燥,并经常进行消毒。
      (1)菌袋堆放  堆放方式以气温和发菌情况而定。春季接种,因早期气温比发菌适温低,为提高堆温,菌袋可呈J顷码式排放,堆高1~1.5米,排与排之间要留人行通道,也利于空气流通。当气温高时,可改为“井”字堆或“△”形堆,每堆 4~6层。
      (2)培养室内条件控制
      ①温度。温度是菌丝生长的关键因子。在24~26℃的适温下,香菇菌丝生长快,健壮。要特别注意检查菌温,使袋内菌温不超过28℃。调节温度可采取调整堆的高低、疏密、堆的方式和通风等方法,要经常检查,灵活掌握,特别是5月份以后,要严防因袋内升温而引起的“烧堆”。
      ②室内要保持干燥。培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要控制在 70%以下,空气湿度大易引起杂菌滋生,污染菌袋。如遇连阴雨天,空气湿度增大时,要用生石灰除湿,并适当疏散养菌。
      ③通风。培养室要保持空气新鲜。足够的氧气利于菌丝生长。为此,要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通风要和保温相结合。
      ④光线。香菇菌丝生长期间,不需要光线,要尽量用窗帘遮挡门窗。特别注意不能让直射阳光照射菌袋。
      (3)及时翻堆、查杂与刺孔增氧
      ①翻堆。一般接种后7天内不宜翻动,因这段正是香菇菌丝萌发、定殖期。接种一周后,接种穴四周看到白色菌丝圈后进行第一次翻堆。同时检查菌种定殖和是否有污染,并及时处理。
      翻堆是整个菌丝生长期很重要的一项管理措施。第一次翻堆后,要每隔7~10天进行一次。
      当接种穴菌丝已连接时,由于袋内菌丝繁殖升温,要把堆的形式改变为“井”字形或“△”形,每层4或3个袋,叠放 6~8层,堆间的距离要适当放宽,以利通风和散热降温。
      ②合理刺孔增氧。菌丝在袋内培养料中生长,要消耗氧气。当前端菌丝开始变淡或菌袋内出现瘤状物时,表明袋内已经缺氧,要及时刺孔。刺孔在整个发菌期需要进行3~4次。第一次是接种15天左右,当菌丝圈直径长到8~10厘米时,每个接种孔刺4~6个小孔,刺孔部位在离菌丝圈内2厘米处,向内斜刺,孔深1厘米左右。第二次是待菌丝圈完全相连后进行,每个接种孔刺8~10个孔。第三次当全袋菌丝均发白时刺,在菌丝发透的部位均匀刺20~40个孔,孔深1.5厘米”,这是菌袋越夏前最后1次刺孔,非常关键。海拔300米以下地区6月20日前结束,300~600米的地区6月30日前结束,否则应放弃第三次刺孔,以免造成烂袋。第四次在上架前一周 (即当地20℃终日气温)左右,结合天气情况全面刺孔一次,约刺80~100个孔,孔深1.5厘米。
      刺孔应注意几点:
      一,刺孔后2~3天,因菌丝呼吸作用加强,释放出大量热能,袋内温度高出室温2~3℃。因此,当室温达28℃时应停止刺孔,防止烧菌。
      二,含水量高的菌袋可多刺,含水量低的要少刺。
      三,塑料袋拱起部位、瘤状物突起部位、污染部位、菌丝来发到部位、有黄水部位、菌丝刚相连部位均不刺孔。
      四,刺孔要分批进行,每次刺400~500袋,每间隔3~4天刺1次孔。第二次刺孔后,刺孔部位应侧放。
      五,刺孔后注意通风降温,降低菌袋堆叠层次,摆稀菌袋。
     
    关键词: 香菇 菌丝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