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江西高温时节,大多数蘑菇已停止了生长,退出了我们的餐桌。但在东华理工学院食用菌研究中心的种植基地,包水明副教授每天都可采摘许多鲜嫩可口、个大肉肥的核耳姑。这就是该中心历经几百次试验,人工驯化栽培、选育,并经江西省菌物学会专家鉴定的菌核侧耳新品种。
“在9月1日,我们学校和研究中心的教授们,已经给这个辛勤研究培育六年的“宝贝”正式命名――东华虎奶-1号,”包副教授说,“因为它可在摄氏38度的高温条件下生长,且品质优良,营养丰富,这将是很有产业发展潜力的菌种!”
据专家介绍,野生态菌核侧耳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及一些东南亚国家,我省尚未有过分布记载,该野生菌的发现本身就填补了江西省大型野生真菌资源分布的一项空白,而在国内外尚未有过人工驯化栽培成功菌核侧耳的报道。这一成果标志着对“菌核侧耳人工驯化”的研究工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菌核侧耳又名虎奶菌、核耳菇、茯苓侧耳,隶属担子菌纲、侧耳科,无论是菌丝体、子实体、菌核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质元素、多种维生素、真菌多糖、膳食纤维等食、药用成分。作为一种真菌药材具有补肾壮阳、补血、平喘、解毒养颜等功效。另外,菌核侧耳中的虎奶多糖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等神奇功效。
1998年夏,该院食用菌研究中心教师在野外进行大型野生真菌调查时,在抚州崇仁县一腐烂树桩上采得一簇子实体,经查阅文献初步鉴定为菌核侧耳,后得到江西省菌物学会有关专家进一步确认。几年来相关教师通过组织分离、培养获得菌种,通过其野生生长条件的调查获得了人工驯化栽培初步技术参数,经过对其野生生长环境的模拟,经过了几百次实验终于筛选出菌丝体、子实体最适生长培养基,确定了其最适生长温度、湿度及PH值。现已获得大量子实体。子实体的获得为野生菌人工栽培驯化成功的标志。
现在,该中心已对菌核侧耳液体发酵菌丝体生长条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且已获得成功,相关的菌丝体发酵保健饮品已试制成功。菌丝体液体发酵技术参数的掌握,为相关菌丝体保健产品的工厂化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心将确定为菌核侧耳各有效成分的分析及生理、药理实验,这些工作的进展将会使菌核侧耳产品的开发、利用形成一项产业,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东华理工学院食用菌研究中心具有二十多年从事食用菌研究历史,先后人工驯化培育出田头柱状菇(茶薪菇)、花脸香蘑、抚平118、草菇V531、板菇(野生香菇)等多个具有优良特性的食用菌新品种,这些新品种被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广泛引种栽培。其中“草菇V531的特性及栽培要点”被CCTV-7套《科技动态栏目》选播向全国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