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中稻收成后田就闲着,现在就搭棚种香菇。”一都镇的农民冯诗理见记者来到他的菇棚就热情地介绍。由于一都镇位于泉州永春最西部,气温较低,一年只能收成一季稻谷,如今一百多亩的香菇培植既提高土地使用率又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如果制作成干菇,那就可以拿到45元左右的价格。”菇农老冯告诉记者,种菇的菌棒是由锯屑、麦皮、石灰等原料制作而成的,每亩投资大概4万元,一年收一季,每季大概收成万多斤,每斤鲜菇收购价在3元到4.5元之间。
老冯带着记者来到他承包的冻库,在这个菇棚里,只见一根根的菌棒整齐地躺在水田里,在它们身上长满了香菇,“好的香菇,你看要肉厚、呈下包状,结实,面上稍显白更是上品。”几个正挑拣香菇的女工向记者介绍。
“香菇能不能成为一个长效产业,那得看培植、保鲜和销售三个方面能不能都做到位。”一都镇书记李锦江告诉记者,目前全镇香菇基地由原有的50亩扩大到140亩,分布在仙阳、南阳、仙友、林山等村,预计今后每年将增加300亩以上。
“为了保鲜,我们投资50万,在仙友村建造了首个香菇鲜品冻库,占地1000多平方米,最多可容4000多斤新鲜香菇,保鲜期达十天以上。”镇宣委林纪贤介绍,由于一都的交通不便,香菇的保鲜期又短,往往买方发一部车,一都镇却只有三四吨的货,导致运费太贵,“有了这个冻库,既可以保鲜,又能满足购买方的运输需求。”
“至于销售,网络是一个好帮手。”年轻的大学生村官谢连水信心满满,目前已经在世纪之春、淘宝网等网站上进行了宣传销售,“让更多的人了解,提高知名度也拓展销路。”据悉,由于品质较好,一都的香菇已经销售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