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一路高歌
在享受“公司 + 农户”所带来的收益甜头的同时,另外一种由资本助推的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模式也在慢慢萌芽。在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的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现场,食用菌被栽种在塑料包裹的营养土上,菇出头便被割,通过农超对接,优质的杏鲍菇直接经超市进入市民餐桌。在工厂生产杏鲍菇的种运销过程中,有机融合了农业一产、二产(工厂化)、三产(检测、流通)。
近几年,我国在一线发达城市的食用菌工厂化快速发展,每年都有数十个日生产能力在4~20吨的食用菌工厂建成。2006年我国工厂化企业仅为46家,2011年就已经达到652家,五年累计增长逾14倍。
工厂化生产有许多传统农耕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室内温-湿度环境的人工可调节能够保证稳定良好的养殖环境,这与普通农户所种植的食用菌相比,产品质量和产量都更稳定;同时可实现反季节生产,使鲜品周年稳定供应,弥补了秋夏两季农户无法保证生产的市场缺口。
工厂化实现了分工生产,不仅提高了菇房利用效率,还提高了生产效益。食用菌最初起源于园艺方式的生产栽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的进程,最终形成了食用菌工业,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如欧美双孢蘑菇的生产,从菌种、堆肥、播种、发菌、出菇、采收全部由栽培者完成,发展到由菌种、堆肥、发菌、栽培四家公司分工完成。这样细致的分工使得每个环节更加流畅,技术性加强,同时也便于统一管理。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专业化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是必然趋势。
就当前的状况来看,我国食用菌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力度,扩大工厂化生产规模,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食用菌产业必将打破传统栽培模式,形成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标准化生产、行业龙头企业引领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但无论是技术科研还是设备厂房建设,工厂化生产都急需大量资金的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