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刚过,柳枝嫩芽初露,梵净山区春意方萌。
印江县木黄镇盘龙村食用菌产业基地,科技特派员王友明领办的武陵山富民农业专业合作社一派繁忙景象:新平整的场地正加紧土建施工,刚搭建好的钢构厂房里,加工菌料的机器轰鸣,有菇农在粉碎菌材杂木,有的在拌和菌料,有两组妇女在装袋机前忙而有序地将粉碎拌好后的木屑菌料装袋封口。王友明指着靠墙堆放码如小山的菌料棒说,他们基地今年的任务是生产1000万袋菌棒,500万提供给周边农户,500万合作社自用。
永义乡永义村,昔日的冬闲田里规范有致地摆满了黑木耳菌棒,梵净山紫薇王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妇女们正在采摘色泽灰黑肉质厚实的黑木耳。合作社技术总监、科技特派员方成宝是浙江龙泉市的菇农,看中印江发展食用菌的政策环境、气候条件和人力资源优势,带着技术和资金前来,与永义村的20多户农户组成股份制合作社。去年冬天栽种了近60万棒,估计纯利至少在120万元以上。方投10万元占5%的股份,约5个月时间可分红6万元以上。
板溪镇凯塘村印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印江首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我们一共吸纳社员30户,入股资金218万元。”合作社理事长、科技特派员叶林森介绍,2011年3月种香菇和黑木耳151万棒,2012年初,30名社员按股份分享了合作社115万元红利,而那仅仅是合作社2011年发展食用菌全部效益的三分之一。去年合作社种香菇和黑木耳200万棒,产值上千万元;今年计划生产300万棒,效益可望再上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