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黑龙江省东宁县黑木耳一下子火了起来,“全国买、卖全国”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这得益于他们的创新产品——吊袋耳。
面对日益抬高的地租、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等压力,东宁县从2009年开始着手探索和发展“吊袋耳”,引导产业向“空间”要效益。经过不断试验与改良,在攻克了生产中摆放密度大通风难、制菌要求高、棚室温度、湿度不易控制等技术难关后,悬空吊袋耳应运而生了。目前,“吊袋耳”已覆盖全县六镇102个村,共有371栋大棚,总面积达14.4万平方米,总量达到1000万袋,每平方米纯效益达300多元,亩纯效益近20万元,精品包装后最高价每斤达上千元。
“吊袋耳”为耳农叫法,其学名为棚室黑木耳立体吊袋栽培技术。该项技术具备节省土地、节水保湿、提早上市、品质高和节省费用等优势。
东宁镇大城子村耳农陈良杰一栋600多平方米的大棚就让他尝到了甜头,散品每斤以80-120元的高价被抢购一空。虽然“吊袋耳”需要在棚室、喷灌等方面进行前期投入,但凭着它的高效益,两三年就可收回投入。今年,全县预计建成2158栋黑木耳大棚,新增面积45万平方米,发展总量将达到6000万袋。
去年,东宁黑木耳产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下一步,该县还将继续通过示范引领、政策扶持等举措,完善“吊袋耳”的配套设施,引导各村黑木耳产业向设施化、园区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