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记者在普安乡姚坪村香菇基地看见一道独特的风景,一排排香菇大棚一字排开,一厢厢菌棒、一个个菌袋整齐有序,菌棒上长满了大小不一、形如小伞般的香菇。
上午9点,香菇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明和工人一起忙着采摘香菇。短短几分钟,一朵朵清鲜的香菇就装满了筐。
能人返乡
毗邻泥溪河畔的普安乡姚坪村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村民几年前开始种香菇,多分散不成规模。
“城区菜市场的香菇大多靠外地运输,政府又大力扶持特色产业,萌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在外打拼多年的创业能人范明说,种香菇虽然辛苦了一点,但赚的钱都是自己的,种得好的话比打工赚钱,且不用东奔西跑。
下定决心后,范明对香菇种植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他说,以前村里的一些家庭小规模生产香菇,但前景不怎么好,主要原因是经营相对分散,没有形成具有规模的集中销售模式,很难形成稳定的市场供应量;没有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生产管理水香比较低,出菇率和香菇的质量不高。
去年底,范明组织成立普姚香菇专业合作社,建立了香菇种植基地。他拿出在外打工的20万积蓄,流转土地、聘请员工、安装设备,建成钢香菇生产大棚。
科学种植
“香菇种植活儿不重,就是比较繁琐,每天都有活干。”范明从外地学习香菇种植技术回来后说,备原料、装菌棒、锅炉杀菌、发菌丝、扎孔、上架……每道程序都要特别尽心,尤其是要注意好温度、湿度。“只有管理好了,香菇产量才高、品质才好。”
“要种好香菇,光懂技术还不行,一定要能吃苦,勤钻研。”范明说,每隔一两小时要到温室观察,调节温度、湿度、放风、透气、倒垛,一点儿都不能马虎。
现在,平均每个菌棒的产量是3斤鲜菇,6万个菌棒至少能出产15万斤。按照4元每斤的市场批发价格,毛收入近60万元,除去每个菌棒成本5元左右,每年纯收入可达20多万元。
“政府帮我解决启动资金和土地,还主动联系销路。”范明介绍,香菇基地的鲜菇产量较大,多数鲜菇是往县城蔬菜市场批发。由于鲜菇的保质期比较短,鲜菇的市场需求饱和时,他就对鲜菇进行加工烘焙,加工成干菇,装袋销往外地。
谈到香菇产业未来发展,范明表示将扩大香菇的生产基地,带动乡亲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增加、平菇、金针菇、鲍杏菇等菇种生产,带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