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尝到云南的山珍海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土鸡炖青头、鸡枞,火腿炖青头、鸡枞的清香味和炒牛干的鲜香脆嫩等,我呆三天成为必点必尝的主食。”
王欣回忆,之后她除经商到昆外,还在吃菌季节抽出时间到云南,并邀约在滇朋友到多个盛产野生菌的县市和乡镇一起品尝野生菌。
由于从品尝到爱好云南菌,她的商贸已从茶叶扩充到云南菌,特别野生菌鲜货与干货在上海等地的经销。
这次到昆,就是借助昆明农博会采购与洽谈茶叶与云南野生菌货源供给。
据其透露,她目前仅云南野生菌干货每年在沪的销售已达量已达5吨左右,销售额今年突破500万元。
不少云南人并不认为野生菌是了不起的“山珍”,仅仅是雨季的时令菜,只有在需要向朋友推荐云南菜的时候,才会突然想起来,野生菌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值得花些心思一说。
当然一旦到了推荐的层面,至少属于准正式“对外宣传”,“地方主义”思潮必然抬头,口风一变,煞有介事极尽溢美。
称呼菌类,不管野生还是人工培植的,云南口语中,通常只有一个字眼,那就是“菌”:野生菌直接叫“菌”,“菌”前面冠以品种,比如“干巴菌”;人工培植的,统称“人工菌”,很少论及品种。有些时候,会在“菌”后面加上个“子”,叫做“菌子”。
早在幼儿时期,很多云南人,已经开始在餐桌上接触野生菌。一些好味道、高营养、高安全级别的菌子比如鸡枞(正字提土旁+从,以下同)等,有可能早早就进入儿童食谱,没有菌肉,汤总会有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