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县在“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的工作中,充分认识培育优势产业、发展优势产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二次发酵大棚蘑菇,经过短短三年的努力,在北片乡镇形成了区域布局,规模发展,统一供种, 统一技术, 统一销售和加工的现代农业的雏形。在2004年建立14个示范大棚的基础上,去冬今春,潭下、青狮潭、定江、灵川镇4个乡镇蘑菇大棚发展到250多个,每平方米平均收入达45元,提起蘑菇生产,菇农无不笑开颜。
青狮潭镇泥竹H自然村,是青狮潭库区整体搬迁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2002年前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2004年建立二次发酵蘑菇示范大棚8个,示范获得成功后,2005年发展到17个,2006年扩大到32个,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菇农石树元,家有蘑菇大棚两个,每个大棚产值1.3万元,种菇纯收入2万元,仅此一项全家人均收入达6000元。预计2007年全村蘑菇大棚可以发展到60个。
潭下镇蔡岗村菇农李仁成,2004年建蘑菇大棚2个,2005年扩大到5个,2006年扩大到10个,年种菇收入超过7万元。在做好自身生产发展,带动本村农民种菇致富的同时,还现身说法,动员并指导邻村――内堡村改鸡舍为蘑菇大棚,让内堡村的菇农跟着他“火”了一把,初步统计内堡村的蘑菇大棚2007年可以发展到50个以上。
初步统计,2007年全县蘑菇大棚预计将超过500个。菇农说:种菇得甜头,要感谢县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引导和扶持。
2004年,县人民政府以市场为导向,做出了引进二次发酵大棚蘑菇生产技术,大力发展蘑菇生产的决定。此后在争取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经费支持的基础上,县人民政府每年投入30-40万元,以建棚和良种补贴的方式引导菇农发展生产。
县农业部门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优化服务指导,一是以“一村一品”新型农民培训为契机,认真做好各个环节培训和现场指导服务的工作;二是建立菌种生产基地,保障菇农的菌种质量;三是引进蘑菇加工企业并培育本地销售经纪人。菇农生产的鲜菇都能在棚边卖出好价钱。生产的鲜菇、盐水菇远销东南亚、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种植蘑菇,已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灵川县形成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