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讯:“明确我国更广地域范围猪苓菌核共生的蜜环菌种性特征,为地域性发展猪苓栽培提供原生态蜜环菌菌株,筛选猪苓高产、优质栽培蜜环菌菌株,任重而道远。”5月23日下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邢晓科在2015第二届全国猪苓会议专题报告环节作《猪苓菌核共生蜜环菌的种性确证》时提出发展猪苓产业的三点展望。
刑晓科研究员介绍到,蜜环菌(Armillari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 Agaricales) ,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真菌蜜环菌属(Armillaria)是担子菌门中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都很高的类群, 也是全世界许多森林生态系统真菌区系中一个重要的天然组分。其寄主范围广, 能在森林土壤中产生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菌索网络,主要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对林木分解和矿物质循环有重要贡献。自Korhonen于1978年首次发现蜜环菌生物种以来, 生物种已成为蜜环菌系统分类的基础,根据生物种建立的分类体系, 已被菌物分类学和森林病理学界广泛承认。
欧洲共有7个生物种,非洲共有5个生物种,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附近南太平洋诸岛、新几内亚和斐济岛先后报道了7个蜜环菌生物种,日本共报道了11个蜜环菌生物种。中国蜜环菌种类共14个生物种,贺伟、秦国夫等(1996)报道了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的蜜环菌生物种。李向前等(1998)报道了中国北方地区的蜜环菌生物种。杨祝良等(2003)通过形态学鉴定了西南地区4种蜜环菌: A. cepistipes、 A. mellea、A. ostoyae、A. tabescens。孙立夫(2003)对黑龙江省境内的蜜环菌生物种进行了鉴定。赵俊等(2005,2008)在湖北、西藏等地通过互交不育性实验鉴定了蜜环菌新种CBSP,发现西南地区是以CBS J为分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