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603/21/1346037611944.jpg)
近日,在随州市三里岗镇香菇大市场旁的一个栽培实验棚里,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边银丙和他的学生们以稻草、玉米秆、柠条替代木屑栽培香菇的试验取得了新突破,小香菇长势喜人。
1979年,华农真菌专家杨新美跋山涉水到处寻找香菇栽培的试验基地,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随州三里岗镇,这里最适合栽培香菇。在杨新美教授指导下,他的助手和研究生们在三里岗连续蹲点三年开展试验,精心筛选出两个高产品种,开发了多项技术,使香菇段木栽培从半人工栽培跨入人工栽培阶段,段木产量激增10倍。
上世纪90年代,杨先生的弟子罗信昌教授、吕作舟教授等人接过为随州香菇产业服务的旗帜,与当地菇农一道,开展了袋栽花菇的技术革新,找到了用木屑和麸皮代替栎木,栽培适宜干制出口的花菇,不仅解决了栎木资源紧张的难题,而且为随州赢得了“中国香菇之乡”的美誉,带动了湖北省香菇出口连续7年名列全国第一。
作为华农食用菌学科第三代“掌门人”的边银丙继续定位于三里岗。过去8年来,边银丙团队选育了13个通过国家或省级认定的食用菌新品种,共获准6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国家和湖北省科技成果进步奖各1项,边银丙也捧得中国菌物学会颁发的“香菇产业突出贡献奖”。
如今,随县三里岗镇90%的农户种香菇,当地财政收入的90%和农村人口纯收入的90%都来自香菇产业,三里岗香菇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州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香菇交易集散地和区域性菌种生产供应基地,年产值近200亿元,带动30多万人增收。在三里岗吉祥寺村,菇农建成了“村友淘”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40多家菇农在网上淘金,把“山货”卖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