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黑龙江省,小蘑菇种植“遍地开花”,并不新鲜;可新鲜的是,这几年牡丹江市让小蘑菇实现了“三级跳”,小蘑菇一跃成为大产业,把唯一的“中国食用菌之城”牌子收入囊中。
一跳:黑木耳“抻”出挂面来。2003年,牡丹江市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实施强力推进,很快,这一“不占地、不误农时、效益颇高”的产业受到农民的普遍青睐。小蘑菇“走村串户”,覆盖了全市10个县(市)区,发展专业村180个,培育专业大户近2万户。食用菌产业形成规模,牡丹江市又在精深加工上下起了功夫。过去,所谓精深加工,不外乎“压块装罐”(压缩成块、加工罐头)。去年,牡丹江市一家名为“三通”的企业新生“创意”:以黑木耳为主原料,生产黑木耳营养餐、黑木耳素、黑木耳饮料、黑木耳挂面。如今,总投资1.5亿元的黑木耳深加工项目一期工程项目已竣工,并进入试生产。
二跳:大市场“买全国、卖全国”。现在农民啥赚钱种啥,可又怕种多了“受憋”。作为“全国黑木耳第一县”,东宁县于2002年7月投资2200万元建起了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当时想法挺“单一”:把东宁和周边地区的生产的黑木耳“鼓捣”出去,别伤农。但始料不及的是,随着东宁以及牡丹江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拉动,大市场的集散功能也越来越强。
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的名气越闯越响,不仅把牡丹江大部分木耳销售出去,而且把来自本省以及吉林、内蒙古、辽宁、湖北等省市的黑木耳销往全国各地,真正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目前,大市场年交易量达到30万吨,交易额突破1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产业龙头和集散中心。
三跳:小蘑菇步入“循环经济”。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壮大,牡丹江市积极扶持引导农民从一家一户小作坊生产,走向社会化分工,实现社会化增值。锯末、麦麸、草帘子、塑料袋、菌用器械等菌用生产资料都有专业公司经销供应。
过去,种植木耳用菌袋“满天飞”,污染环境,市食用菌协会在食用菌重点地区设立回收点,并在提高资源利用率上琢磨起“道道”。海林市实施了利用废弃料集中还田技术,牡丹江市长效微生物复合肥公司利用废弃料生产有机化肥,东宁县建成了15家菌袋回收和塑料、有机肥加工企业,具备了年回收利用废弃菌袋5亿袋以上的能力。于是,农业生产―――秸秆利用―――食用菌―――食用菌培养基料―――有机肥料―――还田―――农业生产,一条完整的小蘑菇循环经济链开始启动。据统计,目前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废弃料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5%以上。
经历了“三级跳”,牡丹江食用菌实现了产业升级。今年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预计达10.2亿袋(块),总产量50.9万吨,可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825元,总产值15亿元。 (来源: 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