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网讯)人工培养阿魏菇,这对于农区从事设施农业的那些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来说,也许算不得什么。但搁在世代在山区放牧的牧民身上,无疑是一场不小的生产变革。乌苏市巴音沟牧场的一些牧民,目前正处在这样的变革中。
4月12日,记者来到这个天山脚下的牧常在一间宽大的房间里,几个哈萨克、蒙古族牧民正在认真地码放菌袋。为首的是一个叫布仁的蒙古族女青年。去年8月,市科技局提供费用,送她去自治区农科院学习人工培养阿魏菇。现在,她已经是这里的带头人。
场长再来提告诉记者,巴音沟牧场有900多个劳力,90%是少数民族。这里距市区80多公里,牧民除了放羊,几乎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外出务工挣钱几乎没有可能。由于气候原因,这里没有种植业,牛羊多了也没有草常直到现在,还需要国家重点扶持,人均收入不到全市农牧民平均水平的一半。
为了使这里的富余劳动力能就地转移,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这里是发展反季节阿魏菇的好地方。市上在这里设立了人工培养阿魏菇实验示范基地,市科技特派员办公室选派了5名科技人员进驻,由科技开发中心负责技术研发。
经过两年努力,不仅成功地培育出了优质阿魏菇,还培养了20名牧民技术员,带出了7户科技示范户。现在,每年培育阿魏菇60万袋,产量120吨,纯收入60万元。全场目前有60多个牧民就地转移,常年在菇房打工,平均每月有800多元纯收入,去年牧民获得工资性收入近50万元。哈萨克族牧民唐努尔在自家一间闲置的小房子里培养了2000袋阿魏菇,纯收入2000元,培养阿魏菇的营养袋还产生了1吨饲料。
为了应对市场,形成规模,市里又引来两家企业在牧场安家。借助企业,现在产品不仅进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还出口到了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牧场发展阿魏菇不仅为牧民开辟了工资性收入渠道,还节约了牲畜饲养成本。去年从营养袋中获得饲料200多吨,节约开支20多万元。(新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