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卢旺达人口约1200万,人口密度位于非洲前列,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年轻一代充满活力。在实现复兴的道路上,卢旺达万事俱备,只需找到适合的路径。
筑路复兴
“想致富,先修路!”
卢旺达是一个内陆的千丘之国,但如今在其国内,驾驶体验良好,物流高效便捷。这一东非小国,经济动力强劲,2017年GDP增速达到破纪录的6.1%。
卢旺达强劲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便是其四通八达、高效便捷的全国公路网。中资企业在有关项目中都是卢方的好伙伴。例如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城市道路升级改造项目便由中国路桥工程公司(CRBC)承建。
2011年,该项目获基加利市政府颁发的基加利城市美化杰出贡献奖。
早在1974年,当时的中国交通部援外办公室(中国路桥工程公司前身)便进入了卢旺达工程市场。1977年落成的基加利-鲁苏莫公路,长160公里,成为了连接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和邻国坦桑尼亚的主干道。40年过去了,公路依然完好无损,拥有“非洲模范公路”的美誉。
经过40多年的合作,中资企业在卢旺达已家喻户晓,承担了其国内70%的公路建设。这些项目还带来了额外的红利,如就业岗位、知识转让、能力建设。
公路网络不仅连接了卢旺达的各省和村庄,还加强了卢旺达与其邻国布隆迪、坦桑尼亚、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互联互通,助力区域一体化,加强尤其是东非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满载蘑菇的道路
长期以来,由于“吃一个蘑菇丢一头牛”的古老迷信,蘑菇在卢旺达不受欢迎,传统上不太吃蘑菇。而如今,蘑菇不仅为卢旺达人提供日常所需的蛋白质和营养,还成了创收利器。
据中国驻卢旺达专家小组介绍,蘑菇要比卢旺达传统作物获利更快,仅用8天的时间,1平方米种植面积便能创收高达85000卢旺达法郎(约合100美元),而高粱或玉米的种植周期长达6个月。这就是中国的援助模式。
在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ATDCs)里,中国农学家正分享一种名叫“菌草”的高效、节省资源的蘑菇种植技术。该技术起源于中国东南省份福建,由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于八十年代发明。
采用此技术,蘑菇可在由农业废弃物、菌草构成的培养基中生长,可代替传统的木屑培养基,以保护卢旺达珍贵的森林资源。
截至目前,中国专家团队在卢旺达已培训了1000多人,许多人从中获益匪浅。当然菌菇产业依然体量较小、增长缓慢,但卢旺达和周边国家一些企业家已注意到菌菇产业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