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获悉,由该所承担实施的《桑枝桑黄精准化栽培及优质培养料制备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已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广西首次成功进行室内批量栽培桑黄药用真菌,填补了广西在这一领域内的空白。
桑黄,别名桑臣、桑耳、胡孙眼、桑黄菇,是一种寄生在桑树上的非常珍稀的药用真菌,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研究证实,桑黄除了具有传统药理作用外,还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保肝和抗肝硬化、抗氧化、抑菌、消炎等作用,药效在天然药物中位居前列。目前,中国、日本、韩国竞相投入桑黄研究开发,市场前景看好。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种桑养蚕基地,拥有桑树面积超过280多万亩,每年产生的桑枝屑不计其数。而以桑枝屑为主加入其他培养料即可作为桑黄的优良培养基质,广西发展桑黄产业潜力巨大。
自治区科技厅将《桑枝桑黄精准化栽培及优质培养料制备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作为广西重点研发项目列入计划。承担实施该项目的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课题组专家,克服了广西夏天高温季节的不利环境,从2017年10月引进桑黄优良菌株进行筛选,2018年正式培育,2019年5月终于首次进行室内批量栽培桑黄药用真菌。
据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院长邓崇岭介绍,桑黄虽然在国内一些省份已有种植,但在广西尚属首次。目前广西部分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始关注并投入桑黄的研究和生产,桑黄有望成为广西食药用菌产业新的增长点。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将进一步纯化桑黄品种株系,不断探索桑枝培养料制备、栽培技术和产品深加工,为广西桑黄栽培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企业和农户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