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林下经济政策、发展模式和技术培训,学习交流各地林下经济发展先进经验,9月2日至9月3日,由省林业局组织的全省林下经济培训班在黔东南州举办。
培训会上,贵州大学教授、贵州省食用菌专班副班长、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徐彦军为参会学员讲授了食用菌发展趋势与林下种植模式相关知识以及贵州林下红托竹荪种植的实践技术。
徐彦军教授介绍,当下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呈现出五大特点,即全国食用菌种植以常规大宗品种为主,野生菌为辅;食用菌产量持续增长,市场供需基本平稳;产地市场形成,流通体系活跃;产业投资主体不断多元化;食用菌销售市场竞争格局逐步形成。但同时,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以来食用菌出口贸易风险加大,国外市场出现萎缩,国内市场渐成重点。而整体上食用菌产业市场竞争无序,开拓力度不足,产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也伴随存在。
近年来,贵州依托“做优做强大宗食用菌、做特做精特色珍稀食用菌、积极发展野生食用菌”的发展思路,食用菌产业种植规模跻身全国第一梯队,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截止2020年7月底,全省食用菌产业种植规模22.4亿棒,产量59.7万吨,产值达62.8亿元。
“当前,全国食用菌产业总体来说不断朝着增值化、高效益、高质量发展。”徐彦军教授认为,贵州食用菌产业要走上高质高效发展道路,林下种植是关键。贵州拥有1.58亿亩的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达59.95%,为林下食用菌产业奠定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
——种植方面,要聚焦林下、选准品种、狠抓特色、科学种菇,提高单产。通过实行标准化、绿色化种植规范,减少农药、激素的使用,关注无公害生产技术,多用物理、生物防治法,同时加强制种、拌料、接种等机械化和温控、喷水自动化、菌材原料植物生产专业化建设,推动工业自动化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确保产业上游稳供应。
——生产加工环节上,要创新、开拓思维,打破以原料形式进入市场的低效益模式,向技术要效益。要敢于突破食用范围,扩大食用菌的食品、保健品、日用品、药品、化妆品、药用提取物等功能性,不断研发众多精深加工新产品,以龙头企业带动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产业增值化发展转变。
——销售市场方面,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拓展消费市场和发现新兴市场。尤其以酒楼、餐馆、饭店等餐饮场所为基础,加大机关、学校、医院、部队等单位的社会消费的主体进入力度,主攻家庭消费这一重要消费渠道。
“这是机遇与挑战将并存的时代,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升级转型,既是产品结构调整的契机,同时也意味着无限商机。贵州食用菌产业应不断强化优势资源禀赋、根据市场规律适度拓展规模,做大做强做品牌,才能实现新的突破。”徐彦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