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源农科院、济源市园艺站邀请食用菌专家,深入思礼镇水洪池村,进行食用菌种质资源普查,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
水洪池村海拔在1000米以上,植被覆盖率高,林下多腐殖质,野生菌类资源丰富。专家采集牛肝菌、红菇等野生菌样本30余份,详细记载了其生长环境、外形特征等信息,并保留了原始照片资料。
“我们对照《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对采集到的野生菌样本进行分类鉴别、研究。”参与此次食用菌普查的新乡市农科院研究所研究员李峰告诉记者,他们对有食用、药用价值的样本提取分离出菌种,并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开发工作;将不能利用的样本烘干做成标本,上交到河南省食用菌种子资源库。
河南是食用菌产业大省。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收集和保护,我省食用菌优异种质资源储备不足,特异种质资源挖掘不够,精准鉴定挖掘不足,诸多野生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此次食用菌种质资源普查主要是为了摸清食用菌‘家底’,摸透品种特性,为河南省食用菌种业自主创新提供坚实的种质基础和种源支撑。”李峰说。
据了解,目前,济源食用菌年产量达3000万棒,多为小规模生产,品种单一。其中,食用菌年产100万棒规模以上企业1家,主产杏鲍菇;年产3万棒左右小作坊40余个,生产平菇、木耳、香菇等。
“我们将持续推进食用菌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完善的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应收尽收、应保尽保,把济源的食用菌资源挖掘好、利用好,为济源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奠定基础。”济源市园艺站负责人赵兴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