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警惕野生蘑菇中毒,勿做“菇勇者”


    【发布日期】:2024-07-27  【来源】: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核心提示】:警惕野生蘑菇中毒,勿做“菇勇者”

    近日,一名拥有70多万粉丝的女网红,发布一则“生吃见手青并被送医”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这句话可真不是瞎说的:

    毒蘑菇中毒可致命!

    而随着近日雨水充沛、气温升高等气候变化,迎来了野生菌菇疯狂生长的好时机,同时也成为了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很多野生菌菇都是有毒的,但毒蘑菇与食用菌很难鉴别,民间经验也不够完善,不够可靠。

    南京疾控温馨提醒:

    防范毒蘑菇中毒的最好方式就是:

    千万不要采摘野生蘑菇!

    更不要食用野生蘑菇!!

    ·什么是毒蕈中毒·

    毒蘑菇又叫做毒蕈,是人或动物食用后产生中毒反应的一类大型真菌。毒蕈中毒是指误食毒蘑菇而引起的急性中毒,常有家庭聚集和群体性发病的特点,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因摄入毒蘑菇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器官损害,是目前国内食物 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毒蘑菇中毒类型·

    01胃肠型

    主要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炎症反应。一般潜伏期较短,多为0.5~6小时,病人有剧烈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以上腹部疼痛为主,体温不高。经过适当处理可迅速恢复,一般病程2~3天,很少死亡。

    02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约为1~6小时,临床症状除有轻度的胃肠反应外,主要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流泪、大量出汗、瞳孔缩小、脉缓等。

    03溶血型

    中毒潜伏期多为6~12小时,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急性溶血。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病3~4天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脾肿大,少数病人出现血红蛋白尿。病程一般 2~6天,病死率低。

    04肝肾损害型

    此型中毒最严重,可损害人体的肝、肾、心脏和神经系统,其中对肝脏损害最大,可导致中毒性肝炎。病情凶险而复杂,病死率高。

    05类光过敏型

    误食后可出现类似日光性皮炎的症状。在身体暴露部位出现明显的肿胀、疼痛,特别是嘴唇肿胀外翻。另外还有指尖疼痛,指甲根部出血等。

    ·关于毒蘑菇的认知误区·

    普通颜色的蘑菇一定没毒?

    蘑菇做熟了就无毒?

    让我们一起了解关于蘑菇的常见误区。

    色彩鲜艳的野蘑菇才有毒?

    错!部分毒蘑菇色彩艳丽,如毒蝇鹅膏、红托鹅膏等。但外表“朴素”的野蘑菇也可能有毒,如细褐鳞蘑菇、致命鹅膏等。

    长在阴暗处或粪便上的蘑菇才有毒?

    错!蘑菇的有毒无毒与生长环境没有关系,因为有毒蘑菇与其他蘑菇生长的环境是一样的。干净的树上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可以生在松林中。

    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

    错!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与人是不一样的。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生蛆。

    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

    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颜色 就无毒?

    错!我国的一些剧毒蘑菇跟大蒜、大米一起煮,大蒜、大米的颜色并不变黑。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不能产生颜色变化。

    受伤变色或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

    错!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如食用菌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后则会流出乳汁,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切开后切面会变成蓝色。

    毒蘑菇多煮会儿就没毒了?

    错!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毒素的热稳定性不同。以白毒伞为例,其毒性成分毒伞肽稳定性很高,煮沸、晒干等均不能破坏其毒性。

    最后,请大家切记,预防野生蘑菇中毒要做到“三不”

    不采摘!

    不购买!

    不食用!

    万一中毒咋办?

    请马上催吐、立刻就医、保留蘑菇标本(留存检验,以便对症治疗)!

    来源: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