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有济南的客商来田头收俺的香菇,这一筐值100多块钱呢!”5月18日一早,沂源县土门镇九会村村民王本平,从自家的大棚里摘下一筐食用香菇,他得意地对记者说:“俺家的香菇是废果枝里结出的‘有机菇’,蛮值钱的,您想不到吧?”
被王本平的话吸引,记者猫身钻进他的大棚。
令人惊奇的是,棚内栽满了长约45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菇棒,菇棒从上到下长满了黑色的香菇。王本平说,菇棒里面装的全部是加工后的废果枝沫,亩均纯收入能有好几万元,一年下来收入超过6万元。
“沂源县是全国林果生产百强县之一,也是全省最著名的林果主产区之一,苹果、板栗等干鲜果品有70多万亩,每年仅修剪下的枝条就达3亿多公斤。”陪同采访的县蔬菜局负责人介绍说,几年前,废果枝被当作烧材烧掉,或放在露天被霉烂掉,既污染了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以前这些果枝随便散落在地上,在人们眼里是不值钱的废料。现在沂源人是如何变废为宝的呢?
“4年前,首次在土门镇防空洞进行了试验示范,利用果树枝条生产香菇、鸡腿菇、金针菇等食用菌,获得了成功后,在土门、悦庄、徐家庄等乡镇建设了果枝食用菌生产基地。”蔬菜局负责人解释说,由于果树枝条具有新鲜、致密、含木质素高等特点,且成本低廉,再生力强,是发展香菇、黑木耳、鸡腿菇、金针菇等食用菌的优良材料。目前,全县食用菌总投料已达2500吨,预计全年将超过5000余吨,实现收入1100万元。
“用果树枝条发展食用菌,走的是果——菇——肥——果的低碳经济道路。”沂源县土门镇佳农果枝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张长勇说,每年最后一茬蘑菇摘收后,将果枝棒粉碎还田,成为最好的有机肥料,有利于提升水果品质。
土门镇以建设菌草产业镇为目标,鼓励农民利用果木枝沫养蘑菇,启动“小蘑菇新农村行动”,通过“公司+合作社+社员”的运作模式,推进了集约经营和生产管理的规范化。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示范户、规模村。用果树枝菌棒培育的蘑菇个大、肉厚、味香、形状好、营养价值高,很受消费者青睐。2009年经国家农业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审核认证为有机食品。产品比普通菇每斤多卖两三成,每年实现产值500万元。